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岸線鐵路興建

海岸線鐵路興建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海岸線鐵道興建的緣由,可歸因於日治時期縱貫線鐵路在「速成延長主義」興建方針之下,所做的後續檢討與改良。明治41(1908)年縱貫鐵路通車後,由於縱貫線經苗栗山線之路段過陡,運輸效率受限,因而引發大正6(1917)年的滯貨事件。為解決此一問題,鐵道部立即添購車輛增加班次,時任總督明石元二郎也決定於竹南─彰化間興建海岸線鐵路(俗稱海線)來疏運,從治本的方式著手進行縱貫線的改良。海線於大正11(1922)年完工,總計建設經費1100多萬元,途經談文、大山、後龍、龍港、白沙屯、新埔、通霄、苑裡、日南、大甲、台中港、清水、沙鹿、龍井、大肚、追分等車站,包含竹南和彰化頭尾兩站,全長約91.7公里。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參考資料
郭婷玉,〈海線鐵路與區域發展〉。《臺灣學通訊》,106:20-21,2018。
時間起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大正年間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