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大約拍攝於1950年代,是當年公館鄉農會徐滌源總幹事下鄉關心農民製作福菜的情形,也清楚地呈現出早期製作福菜的過程。福菜是公館鄉的特產之一,在芥菜收成後,為了增加其賞味期限,通常會經過加工,而依據其加工時間,由短至長可分為酸菜、福菜、梅干菜。
照片中製作福菜的方式採用古法,把曬至半乾、仍有水份的芥菜放入大木桶內,之後讓人捲起褲館踩踏並塞擠緊密,經過3到6個月儲藏,即可製作完成。而若是為了平日做菜使用,婦女們也會將福菜緊緊的壓進玻璃瓶裡保存,避免福菜與空氣接觸,進而影響風味。不過也因為壓得太密實,當媽媽們要下廚時,甚至得用鐵絲才能把福菜從瓶中勾出來,這也變成了客家婦女們的獨門絕活。「踩福菜」是許多人早期農村生活的珍貴回憶,現今苗栗地區的國中、小學在每年芥菜收成後,也會讓學童體驗這一連串製作福菜的過程,讓他們了解先人們的智慧,並延續這傳統的客家習俗。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