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客家山歌」 客家傳統音樂在客家文化中,屬非常重要的一環,它是客族先民文化智慧的結晶,也是客家族群音樂美學的表現,在客家傳統音樂中,又以由人聲演唱的「客家山歌」與純粹樂器演奏的「客家八音」,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音樂形式。 「客家山歌」人間的音樂行動,是從地理環境中產生的意識及所感受事物,故「客家音樂」必然與自然環境,有著交互支配與相互影響的密切關聯,這也就是客家民間傳承的民歌,通常稱為「山歌」的原因。羅肇錦認為:「客家人是山的民族,是長久以來都住在閩、粵、贛山區的山民,由於常住山區,久而久之養成了,保守寧靜與世無爭山的性格。」於傳統山歌詞中可見流露山的民族特性。民歌本身與語言系統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民歌是由語言本身的發音旋律而形成。客家山歌旋律的抑揚變化,受制於客家語言聲調的約制。 「客家歌」的歌詞,不但內涵豐富,表現手法多樣,而且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客家人的文化意識、民俗民情、民族特性、倫理道德……等,大多融入或滲透在「客家山歌」中,所以「客家山歌」儼然是客家人的歷史文化真實寫照。綜上可知,既然「客家山歌」和客家先民的生活如此貼近,所以欲探析客家族群的文化源流、淵源,經由與客家先祖生活息息相關的山歌,就不難追根溯源了。 謝俊逢曾說︰「一首好的音樂,一首好的歌,必定是百唱百聽不厭;一首美的音樂或是一首美的歌,則是它至少必須維繫在百年以上。」「客家民歌」不僅具備了以上的特點,能世世代代傳唱的歌,它必然是融入常民的生活中,而且也是普遍被接受的曲調。民歌是民間音樂,所代表的是全民的、超時代的、屬於大家的,具有普遍性以及民族性的特色,通常是全面的,因為它已深入民間,所以能歷久不衰,才能世代綿延流傳。 多數的學者專家均認為「山歌」主要源自山林,無論是鄭榮興所言,因高聲談話而讓簡單的韻律性旋律,逐漸演變成更完整的曲調歌聲;或是楊兆禎所述,開始只是一種單調的歡呼或唉嘆而形成的山歌,其主要之元素即是「山」,在山裡唱的歌稱為「山歌」。 客家地區,自古以來就盛行山歌,不僅獨具特色,客家人也充份地利用山歌來表達客家人的思想、生活與感情,從傳承的「客家山歌」旋律法與音樂性格中,體會客家殊異的風土,因為客家山歌明顯的具備了這樣的特性和條件。「客家山歌」的形式以七言四句爲主,一、二、四句押韻,流傳於客族民間,屬客家常民文化,是客家群眾喜聞樂唱的一種歌唱藝能。 「客家說唱」 客家說唱在客家傳統音樂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記錄了客家人的歷史、渡台經過、社會事件及祖先留下來的訓誡等,說唱藝術包含說唱和樂器的演奏,是一種極為困難的技能。 臺灣的客家說唱,是用說或唱混和的方式,敘述故事的民間曲藝,最為典型的說唱方式,一個人自拉自唱。 臺灣客語說唱,是指清末民初正式出現在臺灣,流行於客家聚落的民俗曲藝,它是江湖藝人賣藝兼賣藥、盲胞人士賣藝兼算命的一種謀生技能,也是臺灣客家民間文學、客家音樂、戲曲藝術的綜合體。客語說唱的內容以蘇萬松《大舜耕田》、劉蕭雙傳《曹安孝娘親》等為典型代表。說唱它是臺灣客家人諸多曲藝之一,是客家人心情與生活的寫照。客家說唱藝術流傳至今至少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由於它不受時空的限制,亦不因時代的變遷而消失,因此它的功能性與價值性是值得肯定,說唱藝術不僅是客家音樂文化的重要資產,也是客家語言藝術化的最高表現。 「三腳採茶」 「客家三腳採茶戲」,是指清末民初正式出現在臺灣,並流行於臺灣客家聚落,受到客家族群相當歡迎,獨特的一個地方戲曲戲種。「客家採茶戲」在臺灣盛行時期,有所謂的「採茶入莊,田地放荒」的景象,可見得採茶戲在早期臺灣客族社會受歡迎的程度。在臺灣族群生態中,「採茶戲」是特指客家人之戲劇表演。採茶戲其形成之初是由民歌配上扮飾,用簡單的舞步,配上當地茶農所唱的採茶歌,演生活上的瑣事,而後漸漸發展成為簡單故事的小戲形式。 中國民間小戲活躍於明末清初時代,鄭榮興在《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一書中指出: 據《中國戲曲曲藝辭典》所載︰『贛南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南部和廣東北部。明末,由贛南安遠縣九龍山的採茶戲發展而成。因僅有二旦一丑,故名『三腳班』。清乾隆年間增加絃樂伴奏。傳統戲且大多反應民間生活小戲,以喜劇、鬧劇為主,風格輕鬆活潑。』《大中國百科全書》記載中,敘述江西採茶戲︰『最初為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採茶歌,後與民間歌舞相結合,形成了載歌的採茶燈。每逢燈節或收茶季節,茶農常以這種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為主的節目,因以茶籃為道具,所以亦稱『茶籃燈』。清乾隆年間李調元《南越筆記》提到︰『粵俗歲之正元,飾兒童為綵女,為隊十二人,人持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緪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 綜上所述,即能了解採茶戲的形成,是由採茶歌結合民間歌舞,形成採茶燈或稱茶籃燈。源自大陸客家原鄉的「採茶戲」,最早在臺灣發展就是一丑二旦的「三腳採茶戲」又稱「三腳班」。根據陳雨璋、徐進堯、范揚坤、鄭榮興、陳運棟等人的研究,皆認為何阿文是從大陸原鄉將客家三腳採茶戲傳入臺灣的開山祖師。何阿文是福建籍的客家人,於清咸豐、光緒年間將採茶戲傳入臺灣。他有五個重要徒弟:阿才丑(丑)、阿浪旦(旦)、卓清雲(丑)、何火生(丑)、梁阿才(丑)。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腳本,均出自卓清雲的手抄本,卓清雲的手抄腳本是在苗栗頭份由何阿文口傳。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客家山歌 / 授權人:國家文化資產網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41&id=2021050700000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苗栗縣
銅鑼鄉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1100003029B號
2021-03-24 11:42:53.728
級別名稱
傳統表演藝術
種類
種類代碼
E2.1


種類名稱
戲曲


種類代碼
E2.2


種類名稱
音樂


種類代碼
E2.4


種類名稱
說唱


種類代碼
E2.6


種類名稱
歌謠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苗栗市自治路50號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7-352961#713
主管機關名稱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所屬主管機關
苗栗縣政府
評定基準
具有藝術價值/具時代或流派特色/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審美觀
法令依據
「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2、3款
保存者/保存團體
賴仁政
指定(登錄)理由
客家山歌的歌詞,不但內涵豐富,表現手法多樣,而且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客家山歌」的形式以七言四句爲主,一、二、四句押韻,演唱時須注重唱詞要「字正腔圓、依字行腔」完整傳達詞意,流傳於客族民間,屬客家常民文化,是客家群眾喜聞樂唱的一種歌唱藝能。客家人的文化意識、民俗民情、民族特性、倫理道德……等,大多融入或滲透在「客家山歌」中,所以「客家山歌」儼然是客家人的歷史文化真實寫照,反映地方特色且具代表性。
代表圖像來源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漢民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