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包里慈護宮「開基二媽」的原像為一尊八寸高小型神像,原本供奉於野柳海蝕洞,清嘉慶14年(1809)金包里天后宮創建時迎請入廟。金包里當地原有一尊供奉多年的媽祖神像,當天后宮落成之後,迎請該神像供奉,被尊為「開基大媽」,來自野柳的媽祖則被稱為「開基二媽」。 同治6年(1867)北海岸大地震,天后宮廟身受損而重建之際,鑑於「開基大媽」與「開基二媽」的神尊大小比例懸殊,於是共議重造與大媽等身的新二媽神像,並在其身後另開龕室,將八寸原像置入而形成「像中像」。故新造完成的「開基二媽」,推測是在同治12年(1873)新修落成之際,同時舉行「開基二媽」的安座大典。 「開基二媽」從同治12年(1873)到二次大戰結束之前,可能經過多次修護整理,但大致仍然保持原像的風采。「開基二媽」的造像法式,是屬於「金面媽祖」形像,象徵林默前往湄山飛昇成仙之後的法身,故展現出佛像的莊嚴。「開基二媽」頭戴紙製的冕冠與鳳冠,冕冠九旒,象徵媽祖位居「天后」之尊,另在紙帽之下則是木雕的冕冠。其髮飾自前額向上梳髮、後束有一道蟬尾狀的髮鬃,民間常謂之「媽祖頭」。 「開基二媽」採雙足垂地之「倚坐像」,上身挺直、雙肘置於扶手,端坐在「官帽式」太師椅上,左手懸空自然垂放,右手持摺扇並繫綁於上,似非原配件,另有木質笏板繫於座椅的右前腳上。「開基二媽」的服飾,著交領、雲肩連身四爪蟒袍,兩臂另有帔帛,腰間並有玉帶環腰,另在袍下與裙襬之間還有劍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