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衛生部簡介 衛生部前身為1896年成立的總督府製藥所檢查課,1909年臺灣總督府以勅令第43號設立「臺灣總督府研究所」,4月1日開始營運,同時修訂專賣局分課規程,廢止檢定課,原檢定課事務由臺灣總督府研究所繼承。惟原屬於檢定課業務的鼠族檢查,由於當時整體性防治鼠疫的策略,被另外分配到民政部警察本署防疫課處理。此臺灣總督府研究所的成立,不只是將過去從屬於專賣局下的一試驗「課」,提高層次成為一獨立「所」,是官方將研究性事務擴大成為一個獨立官廳部門單位的開始,也是亞洲第二個成立的綜合性研究所。《臺灣總督府研究所報告第一回》 1921年,臺灣總督府為統一、組織島內各研究機關,「了解臺灣特殊的各方面知識並加以應用」,於是年8月成立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將已經設立的各研究所暨支所、試驗場,均歸入中央研究所組織內,受臺灣總督指揮監督。新組織的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事務分農業部、林業部、工業部、衛生部、庶務課等四部一課、其中衛生部的使命為: 「發現適合臺灣特殊性的生活方法,使人人安住,是要開發臺灣,利用資源,使成產物豐富的土地的第一步驟。對特殊氣候的適應、生活必需品的選擇、公共衛生諸設施的立案等問題的解決。衛生部的使命就在於研究此類的基礎研究。 士林支所位於臺北州七星郡士林街福德洋山子腳,土地面積有5,750坪,新建工程是由總督官房營繕課負責設計監督,於1936年11月27日動工興建,至1939年4年4月15日竣工啟用,主要工程分別由中村孝三開設的中村工務店和陳來成承攬,另外還有高進商會承包電氣工程、金吉商會承包水道工程、共益社承包冷凍設備工程,瓦斯設備則由東亞商工承攬安裝。 1936年位於教育部現址的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所轄之衛生部,隸掌理殖產及衛生上的研究、調查及試驗等相關事宜、為了擴充研究設施,在士林找了這塊地增設新據點,但是完工同時中央研究所卻遭裁撤。 (二)熱帶醫學研究所士林支所設置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於1939年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衛生部改制為熱帶醫學研究所,隸屬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專門從事熱帶醫學、藥事、及衛生之研究調查、試驗分析、鑑定及檢定,並舉辦講習及實地指導等。 熱帶醫學研究所下轄士林、臺中、臺南三個支所,其中士林支所專責細菌學性預防治療品等的研究、調查、製造及配付,臺中及臺南支所則掌理醫事及藥物試驗、檢定及封緘等工作。 (三)熱帶醫學研究所其研究範疇與對臺經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北帝國大學改組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亦由臺灣大學接收管理,士林支所仍繼續從事於血清疫苗之研究,生產臺灣所需之疫苗。建築群包括本館、培養基室、小動物舍、馬廄、糧庫、採血作業室及瓦斯發生室等。 日治時期除了對於熱帶環境全面性的深入研究、對於熱帶環境傳染疾病與細菌的研究,也對當時日本政府有其戰略性迫切需要,從原本直屬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提升到獨立專門研究所,可看出其研究項目不斷升級的重要性。 依據【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訂版)p341】,臺北帝國大學附屬熱帶醫學研究所事務分掌規程(1942年8月12日改正),第九條記載:熱帶醫學研究所士林支所,掌細菌學的預防治療品等之研究、調查,根據試驗結果的物料之製造及配付相關事務。 顯示臺灣自19世紀日本領臺以來,細菌學、藥學、免疫醫學、血清疫苗等基礎發展均已超過百年歷史。 (四)士林支所階段性任務與大環境轉折 日治時期熱帶醫學研究所分成熱帶病學科、熱帶衛生學科、細菌血清學科、化學科、厚生醫學科五科,二戰結束後該所研究項目由國立臺灣大學接收管理,並改組為病理學系、細菌血清學系、衛生學系、化學系四個學系。 其中細菌血清學科器物因戰爭期間空襲燒失,所幸士林支所設備保存完整,因此戰後細菌血清研究轉移至士林支所,持續發展一般細菌研究、血清研究、濾過性病毒研究。 戰後亦因應國防上的生物、生化研究則在三峽成立的國防醫學院陽明預防醫學研究所,陽明所為軍方在以色列協助下所設立,並引進當時最先進的P4實驗室。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