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溪公園

大溪公園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大溪公園層疊了清領、日治、戰後時期的建築和風貌景觀,也反映出大溪常民的多元生活,目前尚存大溪神社遺構、公會堂、武德殿等文化資產。 大溪公園在選址上因河階台地與崖線的特殊條件,造就了「風景絕佳」的河階眺望景觀,也保留了臨河開闊的視線,因此成為許多畫家、文人、與詩人吟詠抒懷的對象,其中包含大溪崁津詩社以詠大溪八景之《溪園聽濤》、《飛橋臥波》、《崁津歸帆》的詩詞創作活動。鍾肇政在大溪國小任職時的小說作品《濁流》對大溪公園亦多著墨,以及大溪當地的著名畫家呂鐵州也以素描方式描繪出大嵙崁溪之風景,留有名為《大溪公園》、《大溪鐵橋與舊線橋》之畫作、公園內神社素描等作品。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大溪公園 / 授權人:國家文化資產網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31&id=20200710000001。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狀
公園內尚且保留部分崁津公園歷史遺構,包含有大溪神社台基、石板參道、狛犬、部分石燈籠、土木局基準碑、忠魂碑圓形基座等。 保存現況概述如下: (一) 忠魂碑(1924年竣工): 1924年新竹州當局為撫慰征討泰雅族原住民而戰死的軍警,拆除並遷移原先的「大公墓」,而在原址建一石造方形尖碑,名為「忠魂碑」以為紀念。忠魂碑構造為三段式構造物,第一段為圓形基座,第二段為浮雕雲紋的碑座,第三段為主碑。(目前僅存圓形基座為原設施物) (二) 大溪神社(1932年落成):大溪神社落成於1932年,係以紀念昭和天皇登基之「御大典紀念事業」為名而營建,是當時大溪郡下唯一的神社。社內奉祀日本開國三神祇(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因征臺而殞命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建築物為「神明造」樣式,公園內設有2座RC造鳥居、碎石參道、4對石燈籠、1對狛犬等設施。(目前僅存神社台基、石板參道、狛犬、部分石燈籠)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桃園市
大溪區
桃園市大溪區普濟路大溪公園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10901289161號
2020-06-12 13:24:08.252
級別名稱
文化景觀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桃園市政府
土地所有人
中華民國
內容與範圍
總面積37,365平方公尺,範圍包含大溪中正公園、大溪公會堂、大溪武德殿、大溪警察局宿舍群以及舊郡役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桃園市桃園區縣府路21號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3322592#8624
主管機關名稱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所屬主管機關
桃園市政府
評定基準
呈現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之定著地景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桃園市
大溪區
和平段
857
2
桃園市
大溪區
和平段
857-1
3
桃園市
大溪區
和平段
872
4
桃園市
大溪區
和平段
873
5
桃園市
大溪區
和平段
874
6
桃園市
大溪區
和平段
874-1
7
桃園市
大溪區
和平段
875
8
桃園市
大溪區
和平段
875-1
9
桃園市
大溪區
和平段
875-2
10
桃園市
大溪區
和平段
876
11
桃園市
大溪區
和平段
877
12
桃園市
大溪區
和平段
878
13
桃園市
大溪區
和平段
879
14
桃園市
大溪區
武嶺段
884
15
桃園市
大溪區
武嶺段
885
16
桃園市
大溪區
武嶺段
886
17
桃園市
大溪區
武嶺段
887
18
桃園市
大溪區
武嶺段
888
19
桃園市
大溪區
武嶺段
889
20
桃園市
大溪區
武嶺段
890
關連的項目
大溪公園建於1909年,公園座落在當時船舶停靠的大溪古吊橋東側上方。大溪公園因1935年臺灣博覽會而出現擴張計畫之提議,目標地點為將神社後方一帶編入公園,此地原為林本源所有。在1936年臺灣日日新報中可看到,1936年7月大溪街以街庄舉債一萬元的方式進行大溪公園的再次擴張建設,此時大溪公園已是成熟的休閒娛樂公共空間。後因蔣公駐蹕公園南端賓館時常蒞臨公園散步,故改稱中正公園。
緯度
24.8838835
經度
121.2848253
法令依據
<<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
指定(登錄)理由
一、大溪公園具有歷史價值:反映大溪常民生活不同年代的景觀綜整,含清領、日治、戰後不同時期層疊多元的意義。見證日治到戰後的發展與變遷,目前尚存大溪神社遺構、公會堂、武德殿等文化資產。 二、大溪公園具有美學價值:日治時期入選「臺灣十二勝」;地方仕紳以大溪八景為題創作許多詩詞作品,大溪畫家呂鐵州之作品常見對大溪公園之描繪。 三、河階與市街關係密切,形塑大溪的特殊地景,利用河階崖線規劃設計公園為其特色,結合既有之文化資產,具文化景觀價值。
代表圖像來源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特殊價值
日治時期入選「臺灣十二勝」,地方仕紳以大溪八景為題創作許多詩詞作品。 1927年臺灣日日新報發起「臺灣八景」投票開始而進入盛期,官民共同策畫欲使大溪公園、角板山、五指山及內橫屏山等勝景上榜,同時大嵙崁街居民奮起投票,企圖將大溪公園擠入八景,但皆落榜。同年8月25日最終評審時增設「臺灣十二勝」,桃園的大溪公園與角板山則皆入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