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

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

阿里山與太平山、八仙山並稱為「臺灣三大官營林場」,是臺灣大規模具有計畫開發山林資源的濫觴,其林業開發不只造就傳奇且具有複雜技術的鐵道建設,也影響從嘉義市區到山區的經濟與城鄉風貌;龐大且具有專門技術的產業鏈結,隨環境改變而逐漸變換風貌的林業經營觀念領先東亞,因而成為林業史上的典範。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產業與經濟,空間、地域與遷徙,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嘉義縣
阿里山鄉
嘉義市及嘉義縣地區,嘉義車站、北門車站、鹿麻產車站、竹崎車站、木屐寮車站、獨立山車站、樟腦寮車站、梨園寮車站、交力坪車站、水社寮車站、奮起湖車站、多林車站、十字路車站、屏遮那、二萬平車站至祝山車站沿線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文授資局蹟字第10830062341號
2019-07-09 13:34:15.285
級別名稱
重要文化景觀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內容與範圍
(一)嘉義市:由臺灣鐵路管理局嘉義站阿里山窄軌鐵道起,經嘉義車庫園區、北門車站至崎頂平交道,計4公里460公尺(含嘉義車庫園區及阿里山鐵路北門驛)。 (二)嘉義縣:於嘉義縣內鐵道沿線經過竹崎鄉、梅山鄉及阿里山鄉。鐵道暨林區(範圍含森林遊樂區域),主線:沿線車站經過竹崎站、木屐寮站、樟腦寮站、獨立山站、梨園寮站、交力坪站、水社寮站、奮起湖站、多林站、十字路站、屏遮那站、二萬平站、阿里山站、神木站。支線:支線起點由沼平站往北眠月線至石猴站,於十字分道往南祝山線至祝山車站;沼平站往東南前東埔線前段1.6公里處,現稱水山線。
特徵
本文化景觀在內涵的範疇上,由「森林鐵道」與「林業經營」共同組成核心;而其地理範圍,從嘉義車站、北門製材工廠、林業村、竹崎鎮至樟腦寮、奮起湖等山間村落,再深入山區林場,沿線串連為一體。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台中市南區復興路3段362號
主管機關單位
古蹟聚落組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777#7691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評定基準
呈現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之定著地景/能反映出土地永續利用之特殊技術、特定模式或價值/能實質呈現特定產業生活與周邊環境關係,且具時代或社會意義/係擇前項已登錄之文化景觀中對全國具特殊意義者
緯度
23.537737866654847
經度
120.60805868061867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1條第2項、<<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
指定(登錄)理由
(一)阿里山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多元的動植物生態與特殊的山形地勢,為原住民族鄒族的傳統場域,歷來都是不同族群生活活動的場域。明治時期的官營林場計畫,促使阿里山林場成為台灣近代營林事業的開端,進而開展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官營林場的輝煌事業。 阿里山林場成立後,歷經林業生產、育林及造林發展,近年則成為森林保護及旅遊休閒地區,見證近代伐木產業逐漸轉型為觀光產業的聚落紋理,完整地展現出各階段林業活動及景觀特色。 (二)以林業鐵道作為主要運輸工具的阿里山林場,保存了平地至高山之登山鐵路完整發展歷程,其鐵道技術包含各式火車登山的路線工法與運行方式,並使用特殊的直立汽缸Shay式蒸汽機車,為臺灣僅存見證二十世紀初索道運材技術發展成熟前之林業鐵道特色。 (三)因阿里山林業鐵道的串聯,形成了沿線土地使用的興起及以木材為城市景觀風貌的基礎,特別是嘉義北門車站周邊的製材產業遺產與鐵道維修基地,與中途的奮起湖及沿線聚落的形成,其林業與相關人文自然遺跡,呈現出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發展特色。
代表圖像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深海魚拍攝及後製)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