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來義望嘉pusau(送祖靈)

來義望嘉pusau(送祖靈)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來義望嘉pusau(送祖靈)

1.舉辦日期與週期 「來義望嘉pusau(送祖靈)」為來義鄉望嘉部落排灣族「神人盟約祭」祭典儀式過程的一部份。此祭典儀式又稱為六年祭或五年後祭。傳說中,神人盟約祭中回來的祖靈中會有一部分的神靈被留下來,一直到隔年,也就是第六年,才會被送走。因此,在第六年時,排灣族族人們會有送靈的一連串儀式。 2.起源 神人盟約祭、祖靈祭或五年祭(日治時期文獻紀載),是臺灣排灣族原住民古老的傳統民俗祭典,每五年舉行一次。「排灣族神人盟約祭是排灣族的宇宙觀、宗教觀及社會組織的具體表現,為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屏東縣來義鄉轄內目前仍保有meljeveq祖靈祭典的村落有古樓、文樂、望嘉、南和(高見、白鷺兩部落) 。 神人盟約祭是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典,其由來是排灣先祖為了避荒年,將7名子女分開各自謀生,並約定每5年,長者必須手持竹竿帶領全族大小回家團聚祭祖,於是有了五年祭的雛形。傳說排灣族的仙祖到神界和女神學習祭儀以祈求五穀豐收,學習農作的種植、傳統領袖婚禮等儀式。並與女神約定,在一段期間內燃燒小米粳為記號,請神降臨人間,接受人類的獻祭。神人盟約祭有分前祭和後祭,前祭是祖靈離開大武山南下時,族人為了迎接而祭祀的儀式;後祭是則是祖靈自最南端鵝鑾鼻,沿著原路北歸大武山時的儀式 。 日治時期有不少排灣族五年祭的文化紀錄。有關於排灣族神人盟約祭Vunglid-maljeveq最早的文獻紀載,在清代巡臺御史黃叔璥《臺海使槎錄》中有這樣的紀錄:「山前、山後諸社,例於五年,士官暨眾番百十圍繞,各執長竹竿,一人以藤毯上擲,競以長竿刺之,中者為勝;番眾捧酒為賀,名為托高會。」可得知排灣族神人盟約祭固定5年舉辦一次,漢人最早的紀錄名稱為「托高會」。 進入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藉由警察勢力來管理原住民部落,並設立學校教化族人。此外,日本人也禁止族人向傳統領袖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並取締紋身,以徹底改變原住民族的社會制度、思想觀念及生活方式 。因此,日本政府的文化控制政策,使得望嘉部落無法舉行神人盟約祭相關祭典。 關於排灣族神人盟約祭Vunglid-maljeveq的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在日治時期《番族慣習報告書》中記載,排灣族先祖之靈平日居住在Kavulungan(北大武山),每五年一次下山南行巡視諸社,視察子孫的生活狀況,給社民留下農耕、狩獵之運,次第到達南端的鵝鑾鼻,再巡原路北上歸回Kavulungan。故子孫Vuculj番及Paiwan番地社民為迎接太祖之靈前後兩次的南下與北上,舉行盛大祭祀,祈求自家的幸福。此時隨太祖之靈而來的社民各家戶祖先及代代諸靈也隨至,社民將其迎接到自家祭祀暫留在家裡,待太祖巡視完畢,歸北大武山途中來社時,各戶家祖及代代之靈亦隨從歸去。因此,再次舉行祭祀,然後用各種祭饌(作為禮品)送到社外才歸社 。 另外,根據部落傳統領袖羅安山所述,日治時期雖無法舉行Maljeveq刺球祭典,然而父執輩們仍會每三年一次在私下舉行迎靈、祭神、祈安、悅靈、送祖靈等儀式,只是沒有刺球而已,其他應有祭儀皆無中斷。 而在1945年後,國民政府在統治根基尚未穩固的情況下,對原住民部落基本上是沿用日治時期的政策,原住民傳統信仰還是受到舊規限制。望嘉部落在舊部落的前兩年,也就是1951、1952年,國民政府依然不鼓勵排灣族辦理傳統祭儀,像是Maljeveq(迎祖靈祭)中的Djemuljat(刺球儀式)還是被禁止的狀態。儘管如此,望嘉部落傳統大型祭儀並未完全因被禁止而完全消失,只是過程被簡化或隱藏起來。再加上倚靠記得過往傳統祭儀內容的耆老,近年望嘉部落的迎祖靈祭與送祖靈祭能夠復辦 。顯示出對望嘉部落族人來說,這些排灣族傳統大型祭儀是彌足珍貴且無可取代的。 3.相關傳說 (無)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來義望嘉pusau(送祖靈) / 授權人:國家文化資產網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51&id=20180822000001。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屏東縣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屏府文保字第10530384700號
2016-09-12 16:21:14.107
級別名稱
民俗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1.儀式過程1或第一天(如何籌備與籌備所使用的器物或材料、儀式過程、儀式特色) 「來義高見maljeveq(祖靈祭)」主要是透過祭司pulingav(女性則稱為靈媒)舉行各種祭典儀式,迎來祖靈及神靈,並向其占卜運勢與祈求平安。主要的儀式是「迎靈召喚」、「祈福」、「刺球」、「歡樂歌舞」、「送惡靈」與第六年(次年)的送祖靈等。整個部落的人都要奉行傳統的習俗參加活動,每個家庭都要盡心盡力招待訪客,虔誠地祭祀神靈。對於排灣族人而言,是遙思祖靈、敬天法祖、與祖靈共享盛宴的祭典。祖靈祭(神人盟約祭)舉辦日期以往多在物產收穫之後才舉行,大約是在每年的10月左右。近年來,則因考量祖靈祭所需時間與人力,而選定在農曆新年假期中舉行。 一般來說,排灣族的祖靈祭被分成3個階段:前祭、主祭和後祭。前祭所有工作都是在為主祭當日的祭祀活動做準備,靈媒為了避免非親族魂進入部落破壞祭典,必須先做遮蔽與保護儀式;部落男性則需要要負責製作主祭刺球儀式時會用到的祭竿、祭球及刺球臺。 祖靈祭主祭的刺球儀式是祭典最關鍵的部分,藉由部落所有族人一同聚集在刺球場的方式,由祭司召喚神祇和祖靈歸來與部落族人同在,並祈求祖靈所賜的祝福能透過刺球儀式降臨到自己和家人身上。後祭則分成2次:第一次是在主祭結束當日送走神祇和祖靈後,隔日由靈媒帶領部落族人到各祭壇解除遮護的儀式;第二次則是於次年小米收成後(亦被稱為「六年祭」),才舉行送走各家屋創始祖靈的儀式。 2.儀式過程2或第二天(如何籌備與籌備所使用的器物或材料、儀式過程、儀式特色) 而「來義高見maljeveq(祖靈祭)」的儀式過程也可分為祭典準備工作的前祭、正祭期間與後祭等3個階段。前祭的祭典準備工作包括山上修路、砍竹子作刺球桿、立剌球架、作籐球等。正祭期間依序儀式包括招請祖靈、進行剌球儀式、往部落西邊的田野送非親族魂、往部落東邊的田野送善靈、進行最後一場剌球、砍斷剌球桿、到刺中最後一球的勇士家跳舞。後祭則包括由靈媒作祭解除祖靈祭的禁忌、男子出獵與最後交還護身符等 。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原住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瑞中街15號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27001#23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主辦單位-名稱
團體屏東縣來義鄉嘉魯禮發.魯非禮非家團傳承文化發展協會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法令依據
<<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第1、2、3、4、5款
保存者/保存團體
屏東縣來義鄉嘉魯禮發.魯飛禮飛團傳承文化發展協會、屏東縣來義鄉望嘉社區發展協會
指定(登錄)理由
1.傳統性:望嘉部落仍存有完整頭目家族傳統以及口傳文化及空間系統。2.地方性:民俗之形成與發展深具地方特色並與其他部落有差異。3.歷史性:部落傳統與歷史口傳文化皆豐富。4.文化性:具有中排灣族傳統祭儀特殊文化價值。5.典範性:祭儀彰顯部落內部共識性及教育性。
代表圖像來源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