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豐迓男孫燈

1.舉辦日期與週期 每年農曆1月農曆正月15日。 2.起源 海豐三山國王廟會舉行巡男丁(迓男孫燈)活動。從〈海豐三山國王廟沿革〉、《臺灣日日新報》記載,可以知道海豐三山國王廟建於1751年(清乾隆16年),於1794年(清乾隆59年)、1923年(大正12年)重建 。男丁是早期農村社會的主力,客家閩南話的「丁」與「燈」發音相同。「海豐巡男丁(燈)」源自於昔日鼓勵添丁的時代風氣,海豐三山國王廟在每年元宵節舉行迎燈遶境活動。海豐地區居民只要添男丁就須要向廟方「報燈」,來年參與迎燈。此外,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30日當中,該社區第一個出生的男孩子,被稱為當年的「燈(丁)頭」 。 3.相關傳說(無)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屏東縣
    屏東市
    屏東市三山里海豐街28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屏府文保字第10530387100號
    2016-09-12 16:25:13.536
    變更/修正
    屏府文保字第11230898200
    2023-12-26 16:54:00.806
    登錄名稱變更
    變更/修正
    屏府文保字第11230898200號
    2023-12-26 08:58:24.288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1.儀式過程1或第一天(如何籌備與籌備所使用的器物或材料、儀式過程、儀式特色) 「海豐迓男孫燈」於每年農曆正月15日舉行。每年農曆12月31日後庄中第一個男丁出生,男丁的父親會至海豐三山國王廟擂鼓報喜者成為燈首。在隔年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6日,燈首在廟裡設置燈首服務處,受理當年度出生男孫丁報燈。 2.儀式過程2或第二天(如何籌備與籌備所使用的器物或材料、儀式過程、儀式特色) 農曆正月14日晚上,燈首家舉行家宅酬神大典,由燈首家長親自邀請海豐各廟與私壇的神明到燈首家作客。在海豐三山國王廟則會有各地友廟、私壇和陣頭前往「報壇拜廟」。 3.儀式過程3或第三天(如何籌備與籌備所使用的器物或材料、儀式過程、儀式特色) 農曆正月15日上午燈首父親帶領爐主、頭家將神尊移駕至神轎安座。中午12點由海豐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主委和燈首父親一同向王爺公請示出巡遶境時間。遶境從農曆正月15日開始,至16日下午結束。 農曆正月15日至16日的遶境中,三山國王神轎均會前往新生男嬰的家,由抬轎人員為男嬰戴上平安符。此外,遶境途中海豐三山國王廟與燈首家會準備飯湯,當地稱為「點心擔」,提供參與的私壇、陣頭與民眾享用。在農曆正月16日中午由燈首父親帶領爐主及頭家於最後一處拜廟地點擲筊,以確認回駕時間。遶境隊伍回到海豐三山國王廟入廟前,採取「走轎入廟」方式入廟。轎班人員會先將轎子轉180度,讓轎子背面面向廟門,再由轎班人員拉著轎子跑進廟前廣場的定點,由燈首父親將代表燈首的燈籠過爐三圈,再將神明請回廟內安座後,儀式便圓滿結束 。
  •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漢民族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瑞中街15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27001
  •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 主辦單位-聯絡電話
    08-7369398
  • 主辦單位-名稱
    屏東市海豐三山國王廟
  •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 法令依據
    <<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第1、2、4、5款
  • 保存者/保存團體
    屏東市海豐三山國王廟
  • 指定(登錄)理由
    1. 傳統性:迎男孫燈自清朝時期即有,已有二百餘年歷史。 2. 地方性:全國少見「燈首」、分「點心擔」、「走轎入廟」等祭儀,別具地方特色。 3. 文化性:在地陣頭繞境、科儀具信仰文化。 4. 典範性:信仰圈全境參與。
  • 代表圖像來源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