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馬鳴山五年千歲五年大科

馬鳴山五年千歲五年大科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馬鳴山五年千歲五年大科

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為十二位依地支值年的王爺總稱,每逢寅、午、戌年,民眾常稱之為「五年到」或「五年大科」,實際計算為四年一次,因為頭尾年度計入,所以稱之為五年大科。每五年即為「大科年」,當年馬鳴山鎮安宮與各聚落舉辦盛大的祭典,為雲嘉平原重要的跨聚落信仰儀式。 其儀式分類非常多元複雜,主要有香庄請神,水邊迎送代天巡狩、進香過爐、三朝清醮等重要儀式,參與區域核心為雲嘉平原地帶,約有五百個自然聚落參與儀式,並擴及彰化、臺南等區域,是臺灣分布最廣,儀式也最多元的王爺民俗。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雲林縣
褒忠鄉
馬鳴村鎮安路31號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二字第1047408522B號
2015-09-15 00:00:00.0
指定/登錄
文授資局傳字第10830078293號
2019-08-01 18:07:24.678
登錄重要民俗
級別名稱
民俗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五年到年或五年大科-過程 冬祭的平安醮法會,平時的冬祭稱為小祭典,但每逢寅、午、戍年則擴大舉行,稱為大祭典,也就是「五年到年或五年大科」。 每逢五年到時,雲嘉南沿海地區各地香庄都分別到鎮安宮恭請五年千歲前往其庄頭遶境,祈求平安,並屠豬宰羊,叩謝五年千歲的神恩。此情此景為每次五年到最大的特色。分靈廟也會請其廟中之眾神佛回到祖廟參與鑑醮活動,因為在民間各地相傳分靈廟的神明回祖廟參與祭典,可自祖廟得到功果增強法力,因此各分靈廟均會在祭典舉行前將神明請回鎮安宮參與建醮活動。至於本祭圈內五股十四庄的村民,則在祭典舉行期間依其信眾組織模式分成五股、建醀壇、設供桌,集中祭拜,在鎮安宮則依列舉行祈安三朝清醮法會,為信徒消災植褔,並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本宮所舉行的建醮活動屬於祈安三朝清醮。除了在廟內與廟埕的法事活動之外,另由五股村民在本宮附近分設五處普度醮壇為:(區域內五股十四庄各股內村庄輪流負責) 1. 主普股:月眉、田洋 2. 主會股:媽埔、六塊寮、中民、中勝、埔姜 3. 主壇股:新厝仔、芋頭厝、有才(含北興) 4. 主醮股:同安(含同北) 5. 三官首股:馬鳴山、復興、昌南 本宮在廟內舉行五天祈安三朝清醮的大法會,依據法師排定科儀程序一一進行建醮科儀活動,為信徒消災植褔,並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十月廿九日五年千歲聖誕之日在廟埕除了由本宮準備各類普品設壇普祭外,並有各地善信發心提供各種米糧物品贊助普祭,祭品甚為可觀亦是活動的重頭戲之一。 在五年到辦理科醮法會另一重頭戲,就是來自全省各地分靈廟和交香廟的神明回祖廟參加鑑醮的盛會,每每超過數萬尊神佛排列在鎮安宮殿內兩側之宏偉壯觀情形,亦是在全省廟宇中少有之場面。 重要儀式 (一) 建醮之前: 本祭祀圈在農曆十月二十六日開始入醮,在入醮的前三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五日三天,祭祀圈內的信徒,就得全天候齋戒,並嚴禁殺生,以示虔敬之意。至於為何要吃素,封山禁水,據地方耆老表示,祭儀是在農閑時期舉行,其時,動物正處於冬眠的狀態,吃素不殺生其實也隱含著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深層意義。 (二) 豎燈篙: 豎燈篙向來被視為拉開醮典的「起頭戲」也是廟宇於建醮時,導引陽間神靈和陰間鬼魂降臨的設施,有人視為「請帖」,有人視為「路標」;對鬼神而言,它是照耀冥路的神器,對人群而言,則係醮場祭典的標幟。豎燈篙向來被視為莊嚴神聖的祭儀之一,從取材、覓地到擇日、豎立,沒人敢馬虎行事,因為它和其他重要儀如入醮、普度等等一樣,著關係著整個醮祭的成敗。 豎燈篙的工作按照古禮,此一工作必先挑選合格的竹材,以高大挺直、竹色青綠、末稍完整的刺竹為上材,擇定吉日良辰,入山採取後運回廟宇,稱為「燈篙竹」。醮典開始首日,道士至燈篙前舉行升燈、幡儀式,道長再上燈篙疏,稟告上天,祈請諸天神聖降臨,進而隆重升起旗幡、天燈、地燈等,召請三界神明和十方萬類降臨,防衛保護平安。 (三) 煮油淨壇: 建醮的第一天法師進行煮油淨澶的儀式。所謂的煮油淨壇係指凡與醮祭有關係之神、人物都必須給予或參加煮油,藉此對神以淨靈,使諸神靈光;對人以淨身,使心靈潔淨;對物以淨穢,使萬物無邪。通常煮油,先淨法壇內外,再淨燈篙,最後油架停放於廟內的醮壇,為廣大善信淨「人」,當道士持米酒噴向鼎中,燃起一道火焰之時,所有參與拜斗的人就在土焰升起的時刻魚貫而過,這種作法被認為能祛穢去邪、淨身保平安。 (四)文場及武場 建醮的儀式除了豎燈篙和入醮前的煮油淨壇儀式之外,整個儀式的活動約略可分為三種,分別是誦經、文場和武場,並將此三程儀式活動平均分配到醮期之中。醮期儀式進行時,又分為外場與內場;內場在廟內進行,凡喪期未滿、婦女經期來潮都被視為不潔,不得進入會場,同時入會場時身上配戴的皮類製品必須拿下,並換上廟方準備的黑色膠鞋。外場則在廟外進行,包括豎立天地旗、布平安軍、水燈請孤、引孤安座、登戒拜表及普度化食。 1、 誦經:本宮祭祀所誦唸的經計有玉皇經集、朝天寶懺10卷、五斗真經、元辰寶懺等,每次誦唸大約在半小時至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經。 2.文武場:文武場的部份,通常分為例行儀式和重點儀式。例行儀式係指每日必行的科儀,時間較為固定,上午是闕至尊,敬拜天公,向天公和諸神啓告、敬酒;中午則是午敬花菓;田會道及醮事全體委員朝拜諸神聖,為神進餐;下午是外献供壇,由道士到外壇誦經施法。重點儀式可分下列數種: (1) 祀旗掛燈:本儀式包括懸掛金榜、豎立天地旗和布平安軍。懸掛金榜,是在豎立天地旗之後,在法壇的四周貼榜單,右貼「三界萬靈府」和「靈寶六師符」左貼「北極四聖府」和「勅封境主尊神」,正面則貼「金籙禳災三朝清醮章」等榜文。 (2) 施放水燈:本儀式分「水燈請孤」及「引孤安座」。「水燈請孤」旨在邀引水路孤魂野鬼前來受普超度,本地醮儀選在醮期的第二天下午舉行,施放地點在廟後的池塘施放,據耆老表示: 鎮安宮的水池,由廟後到廟前連成一片,並在廟的西邊有水路連接溪河,是活的水,可以邀引水路孤魂野鬼前來受普超度。 「引孤安座」則在水燈施放後,由道士和隨行參拜人員沿路插香,作為「路燈」以便指引受邀前來的水路孤魂順利到達普度場。最後則在道士的引導下,在廟旁右側的「普度岩」前完成此一儀式。「普度岩」前供奉觀音,左設翰林所、右分男室、女室,日後孤魂野鬼受邀前來,即可居於此處以便受普超度。 (3) 分燈捲簾:「分燈捲簾」和「滌水禁壇」是第二天的夜間主戲,所謂「分燈捲簾」包括分燈煥彩、捲簾覲帝和鳴金搫玉,旨在藉聖土之力,祝聖境域善信元辰光采。科儀之始,先熄滅法壇全部燈火,然後道士們手持火把引「天火」入壇,再重燃法壇燈,象徵前途光明,之後,搫磬三聲,「分燈」結束。繼續「捲簾」科儀,於科儀桌前懸掛「闕」字畫軸,象徵玉皇上殿,捲簾時只捲三寸,意謂「不可見頭」,畫軸上所繪四人即跟隨玉帝的「天上四天師」:張道陵、萬仙翁、許旌陽和邱宏。接著鳴鐘廿四響,表示一天廿四小時,再擊磬廿九聲,代表一月,繼而鳴金戛至卅六下,象徵一年,最後則敲鐘九響,表示九霄之意,和擊磬六響,表示六合之意,到此功德圓滿。 (4) 滌水禁壇:「滌水禁壇」,全稱應係「滌水禁壇斬魅(命)魔」,這是全部科儀中最精彩的一場道士戲,上場演法的有兩人,一個是高功道士,一個是「魅魔」,由一位年輕道士扮演,身穿紅衣,畫鬼面或臉戴鬼魔面具,頭繫五彩高錢,表示鬼怪,也就魑魅魍魎的象徵體,其實也是代你我的「中心之魔」。滌水禁壇斬魅魔之後,接著演「宿啓」,並安鎮五方真文,即安鎮於米上的文房四寶,計有東方真文、南方真文、西方真文、北方真文和中央真文。 (5) 登台拜表:本項儀式是向玉帝呈拜通天大表之儀,主要有兩個用意,一是呈送疏文請玉帝過目,祈求上蒼賜保佑境域平安;一是請求玉帝恩准,以備葷素大餐忍祭孤魂,也就是這個節目做完之後,才能普度和辦桌請客。 儀式開始時,起鼓奏樂,除穿「朝鞋」的高功道士(主壇道長)外,其餘道士都得一一脫鞋換上木屐,手持雨傘拾階台。「腳著木屐,手持雨傘」表示「離天遮地」,也就是「腳不著地,頭不見天」意即「步上雲天登天闕」,道長因腳已著「朝鞋」,離地三寸了,所以不必再穿木屐。 高功道士登台後,先行自我安符,全身上下遍貼符紙,安符後,高功道士手持七星寶劍,率領所有道士啓程,在一番旋轉跳躍之後,終於來天庭見了玉帝並完成上奏表文的使命。 (6) 普度化食:普度化食是醮祭第四天下午最重要的行事,「普度」是民間的一般統稱,大意指貢獻祭品普施水陸孤魂黟鬼;但在道士科儀裡,則有一連串的法事,從男堂女室的獻貢、巡筵灑孤,登壇說法到普度化食、送孤化紙,循序進行,一絲不苟。 (7) 勅符正醮:整個醮儀在普度時,可說是一個高潮,其實普度過後也幾乎是醮祭的尾聲,剩下來的,只有道士團最後的敬謝三界列聖神祇和謝斗燈壇的圓壇。普度、宴各之後,於醮場舉行最後一個節目--「正醮」,在讀表章、上奏表結束後,由道長「萬靈勅符」,以最具神靈威力的「五雷牌」,壓蓋於「三十六將符」上,之後送聖回駕,依序焚燒表章、奏表、張天師紙像、玄天上帝紙像、表官紙像和文字架,奉請諸神各返瑤宮。所有科儀,至此全部結束。
所屬族群
族群名稱
福佬


類別名稱
漢民族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雲林縣斗六巿大學路三段段310號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觀光處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5-5523218
主管機關名稱
雲林縣政府
所屬主管機關
雲林縣政府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
法令依據
<<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第1、2、3、4款
保存者/保存團體
馬鳴山鎮安宮管理委員會
指定(登錄)理由
(一)台灣重要王爺信仰活動,規模盛大且影響深遠。 (二)具有地方特色,與南部地區王爺祭典活動截然不同。 (三)「五年大科」科儀保存完整,內容豐富多元。
代表圖像來源
雲林縣政府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