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動物園的歷史背景,應該從涵蓋其範圍的整個新竹公園談起。日據時代的新竹州廳,在1916(大正5)年實施新竹市區改正六年計畫事業的最後一年,擇於枕頭山麓創設新竹公園,1935年(昭和10年)為慶祝新竹街改為新竹市五週年,由市民捐款興建新竹州新竹市立兒童樂園,隔年成並舉行開園式,當時增設小型動物欄舍等,成為此動物園開始。 二戰時受到波及,於是將動物被移至台北圓山動物園寄養,1953(民國42)年改屬新竹市公園管理所,1957年旅居日本大阪的華僑何國華先生開始贈送新竹市動物,再度開啟此園的興盛時期,1960年再修動物籠舍,並興建大型天然飼養場, 1971年奉台灣省政府核准,脫離了新竹市公園管理所的管轄,成立了「新竹縣新竹市立動物園」,1982年隨著新竹市的升格,改制為「新竹市立動物園」。其中入口、部分景觀設施及欄舍仍維持原貌。 公園門入口,洗石子門柱與售票口結合設計,且以鑄鐵大象頭及蹲獅裝飾,突顯設計主題,也展現當時的施工能力,應為日治時期存留。 入園水池及廣場,圓形噴水池,應為日治時期存留的設施,為當時公園內的流行設施。 黃魚鴞的欄舍,呈半圓形,後背採水泥卵石砌,前方以半圓穹頂鐵絲網封閉,一側開有出入口,推測為日治時期存留欄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