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後豐港洪旭古厝

後豐港洪旭古厝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後豐港洪旭古厝

洪旭(1605-1670),字弘藎,號念衷,金門後豐港人,南明時期之武將,一生戎馬倥傯,輔佐鄭氏三代,於經商、征戰、輔君治國皆屢建功績,連年加官晉爵。 洪旭初為鄭芝龍部將,明隆武元年(1645)受隆武帝封忠振伯,後以治軍嚴謹,受鄭成功所重,明永曆9年(1655)為鄭成功委任為戶官,同年加任水師右軍。明永曆12年(1658)鄭成功北伐時,以洪旭兼理兵官;明永曆15年(1661)鄭成功東征臺灣時,洪旭受命駐守廈門,輔佐世子鄭經,後因留守有功,升為中提督,又授封太子太師忠振伯。明永曆24年(1670)因積勞日久病逝,誥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師忠振伯。 洪旭文武皆備,於鄭成功屢次向外征戰時,倚為安定後方、支援前線之將領,駐守政治、軍事與商貿要地之金廈地區,突顯金門、廈門之重要戰略地位;鄭經於臺灣主政時,提倡文事、武備,主理興造船隻、採購武器、鑄造錢幣、創立學堂等建軍治國之事,且深謀遠慮,重視邊境防禦,建言於澎湖立壘鎮守。 憑藉突出的軍事與經貿才能,洪旭曾活躍於十七世紀東亞海上貿易,駐守通商港口、負責米糧運送,以及興造船隻遠赴各國展開通商等重要工作。駐守廈金二地期間,除保家衛民外,亦以建祠、築房、修譜、修祖墳等回饋鄉里,並大力捐資修建地方重要廟宇、名勝古蹟,如太武巖寺(今海印寺)、孚濟廟(今牧馬侯祠)等修葺,皆由洪旭為首倡議,號召地方仕紳共同為之,顯見其貢獻及影響力。 後豐港洪旭古厝,落成年代尚無史料記載,推論為明隆武元年(1645)時洪旭受封忠振伯後興建,同時期計興建三座三落大厝於後豐港,洪氏宗祠居中,南側大厝供自家子嗣居住,北側大厝則分予其弟洪暄及洪曦。後豐港洪氏宗族以洪旭之後裔傳衍人數最多,並以其出仕燈號「滄江義門」為支派燈號。此外,族人多於宗祠周圍擴建房舍,經年累世集聚之下,奠定了現今後豐港村落形制。 洪旭古厝歷經多代繼承、傳世至今,三落大厝計曾有八戶使用人同時居住。民國38年(1949)後,大廳與後廳曾遭國軍佔用為住所,洪氏家族與部隊同住數年。民國60、70年代(1970-1980),因建築空間不敷使用,洪氏家族陸續於村內或外地建新厝而遷離,古厝則長年閒置至今,僅維持祭祀功能。民國90年代(2000s)後,中落左大房前後打通,作為陶藝工作室使用。 建築自十七世紀中葉興建以來,修繕歷程並無書面記載。而以木構造風化損壞線與長年為經修繕的狀態論,主要木作保守估計為清代中葉以前,甚至可能為創建初期之原物。歷經數百年仍能大致維持,極為罕見並具高度價值。整體建築牆體、木構造無大規模增改建情形,而因屋頂嚴重受損,故民國91年(2002)將第二、三落屋面之木桷仔、屋瓦等傳統構造改為鋼浪板,其餘如部分攑頭屋面亦改為鐵皮屋頂。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後豐港洪旭古厝 / 授權人:國家文化資產網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11&id=20170207000001。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金門縣
金城鎮
後豐港8、9號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教社字第0920061625號
2003-12-22 00:00:00.0
洪旭古厝(家廟左側) 后豐港 8、9 號,洪旭古厝(家廟右側) 后豐港 11、12 號登錄為歷史建築
廢止/撤銷
府文資字第1060005150號
2017-02-07 00:00:00.0
廢止歷史建築「洪旭古厝(家廟左側) 后豐港 8、9 號」之登錄
廢止/撤銷
府文資字第1060005155號
2017-02-07 00:00:00.0
廢止歷史建築「洪旭古厝(家廟右側) 后豐港 11、12 號」之登錄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1060005139號
2017-02-07 00:00:00.0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7條、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 2.105年3月26~27日「金門縣古蹟、歷史建築、聚落與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會議決議。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種類代碼
A3


種類名稱
宅第


現狀
局部牆體灰縫風化脫落導致滲水、地坪破損,且多處木構造受白蟻蛀蝕嚴重。
外觀特徵
建築格局甚大,由前座二落大厝與後座一落二攑頭組成,為類三落大厝。 建築正立面之作法,以三開間均退縮形成一平整檐廊之「直榻受」形式(或稱「出步起」、「皇宮起」)。向埕牆裙堵為花崗石封堵石砌,身堵以磚石混砌,外部抹灰並以線條勾勒出仿斗砌牆之樣式。左右兩側對看堵,以煙炙磚柱砌築,下方以花崗石封半牌,拱仔頭部位則採疊澀作法收尾。洪旭古厝之屋頂為本棟建築重要特色,為傳統雙坡式紅瓦屋面,兩側各有五壟筒瓦。中央採用曲線平緩的翹脊,並以間隔一瓦壟距,於兩側再置圓脊規壁,以避免翹脊與鄰棟宗祠對沖。此「翹脊」與「圓規」混合之屋頂形制,於金門傳統民宅中極為罕見,今僅見於後豐港洪旭古厝及同期興建之洪曦洪暄古厝。 左右大規壁以出磚入石之作法為主要特色,材料以各種尺寸石塊、磚與瓦為主,在採用多樣構築材料同時,保有整體牆面結構之穩定,以及視覺感官上之和諧美感,為金門傳統民居之重要特色之一。然而,兩側大規壁於材料構成上並非左右對稱,僅分別為下壁堵花崗石、中堵為出磚入石或石确、上堵為斗子砌或出磚入石。第三落後寮牆整面牆體皆採花崗岩磉石、石确混用,採丁字砌疊砌而成。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 前落前坡屋瓦損壞處建議定期追蹤或緊急加固,以免受強風吹襲而脫落。 2. 建議於整體性修復前,進行蟲蟻防治工作,以免珍貴木構造遭進一步蛀蝕損壞。 3. 須注意陶藝相關機器之用電情形。
使用情形
現無人居住使用,僅作為祖公厝祭祀使用。而中落左大房現為陶藝工作室使用,現內部擺設陶藝作品、古文物、工作桌、釉彩、上釉機、拉坏機等用品及設備,前深井亦擺設多件陶藝作品。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楊O
土地所有人
洪OO
土地所有人
謝OO
土地所有人
洪OO
土地所有人
林OO
土地所有人
洪OO
土地所有人
洪OO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金門縣金城鎮鎮環島北路一段66號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2-325643#813
主管機關名稱
金門縣文化局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室內特徵
建築平面配置上,前座二落大厝由外至內依序為直榻受、前廳與左右房、向寮、深井與左右攑頭、步口、大廳與左右房、壽堂後;中落與後落間無設直通開口。後座一落四攑頭與前座建築間則留有一埕空間,並開龍虎門進出。而其空間配置由中軸線由前往後,分別為牆規樓、深井與左右攑頭、大廳與左右房。各房皆設有半樓,中、後落房則再設牆堵分前後,區隔出充分的居住使用空間。 建築結構以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為主,而三落之大廳中檔壁皆採穿鬪式木棟架,屏堵為傳統菅蓁壁,牆面未施裝飾。 前廳屋頂採用暗厝作法,於陽坡設雙層屋面,除兼顧前廳室內木棟架、厝架對稱的完整格局外,亦使屋面維持陰陽坡與美觀需求。中落深井,存在一石質「戶碇(下斗)」,兩側並有石砌矮牆,將深井區分為上、下兩段,而此構造遺跡尚未有相關紀錄顯示其功能。 中落與後落,採檐廊落柱之大展步構築形制,併合鏡面木作格扇屏堵,及延續左右棟架於步口落柱,此類為金門清代中葉前做法,格局罕見,且主要木構造仍保留清代中葉前之原物,完整留存至今,具有高度價值。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金門縣
金城鎮
洪門港測段
74
2
金門縣
金城鎮
洪門港測段
75
緯度
24.41841
經度
118.30146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4、5款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01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02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03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04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05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06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07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09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10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11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12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13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14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15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16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17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18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19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20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21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22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23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24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25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26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後豐港洪旭古厝27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見證後豐港之發展歷史,及洪旭宗族之歷史。 (二)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為明末武將洪旭及兄弟故居。 (三)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前雙落大厝與後棟一落二攑頭並列而形成類似三落大厝格局,外牆多出磚入石。前落屋頂及屋脊與正廳出步木構架作法為金門少見之作法,大量之出磚入石為地方營造技術之特色。 (四)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步口採二柱出步起,為金門少見。木構架至少為清中葉之前原物極其珍貴。二落鏡面俱為木隔扇,屋棟架上方為菅蓁牆(明間隔牆為木棟架)留存大比例原構造方法,屋正脊為內縮燕尾外加圓規,為金門民宅唯二特例,具獨特性,中庭另有院牆分上下院區分不同生活空間,尤其特殊,具保存價值。 (五)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主要構造推測為清初之原物,地方建築史之代表性,具活絡后豐港聚落之再利用潛力。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