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球揉捻機(又稱平揉機,如圖),以機械取代手工揉布球,大大節省勞力集提高製茶效率。
茶業改良場在1930年(民國19年)日治時期研製球型包種茶,1939年(民國28年)大稻埕福記茶行王泰友與王德先生開始在南投名間茶區傳授揉布球之製造技術,但當時市場仍以條型茶為主,直到1955年(民國44年)名間茶區開始製造布球茶,到1970年(民國59年)逐漸擴及其他茶區,至今臺灣大部分半發酵茶都為球狀。
在揉布球無機械代勞時,全程人力作業,平均1人1天製造25斤毛茶。在1973年(民國62年)南投鹿谷鄉陳柏收先生研發成功布球揉捻機,可以調整揉捻上下壓力,每次揉捻3-4顆布球,節省揉布球的人力與勞力。結合布球揉捻機與束包機,平均1人1天製造150-200斤毛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