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泉(Goh Sim Chuan,1887~1950),金沙鎮大地人,早年與長兄吳守作、四弟吳仲坦一同下南洋。1903年吳氏三兄弟先至泰國謀生,在碼頭做苦力,不久吳守作因染疾病故,兩兄弟則轉赴新加坡。其後輾轉至馬來西亞麻六甲,靠勞力賺取微薄薪資,借住在古務角(Kubu)的苦力間。逐漸積累資本後,吳心泉創立「金泉成(KIM CHUAN SENG)」商店,經營五金、鐵釘、木材等生意。爾後又跨足至土木工程與建築營造業,並成立「金泉發(KIM CHUAN FATT)」商號,承攬如國泰大橋、國際橋等麻六甲地標性建築,其中填海造路工程(今麻六甲獨立廣場)更是由吳心泉與其弟吳仲坦合作,在當時兩人各自於營造業與船運事業頗有成就,分別被稱為「山王」與「海王」。 晚年由其子吳忠信接掌事業,除原有的營造業,吳忠信亦發展出房地產、花崗石石材廠等事業,將吳家產業發揚光大。 事業有成的吳心泉,亦熱衷於家鄉與僑居地的社會公益,曾任馬六甲延陵聯合會主席、同安金廈會館主席等,且曾出資興建大地村落之信仰中心環江宮。 事業經營有成後,吳心泉於民國18年(1929)於大地興建祖宅,委由二哥吳守瓢督工,先於民國18至20年(1929-1931)興建傳統二落大厝,聘請在地土水匠司吳守滑(滑司,內洋人)、吳克榮,打石司莊文財(惠安人),木作匠司黃傳心(後浦頭人),共計耗費28,000銀元(大洋)。後再於民國20至22年(1931-1933)年增建右護龍及洋式疊樓。宅第落成後,由其母張昔、兄吳守瓢家族、妻子陳省居住使用。 至民國26年(1937)日軍登陸金門前夕,吳心泉派專船將親族接往麻六甲居住,宅第自此則由吳永岸、吳清淡、吳清榮等親族居住與代管。日軍佔金期間,護龍曾被占用為連部使用;民國38至40年(1949-1951),曾為國軍佔用,民國68年(1979)為興建田浦水庫,國軍工兵營再次進駐吳宅護龍。 建築修繕方面,分別於約民國39年(1950)修建前落屋頂;約民國44年(1955)修建後落屋頂;約民國49年(1960)修繕左、右攑頭磚坪。民國73年(1984)由居於麻六甲之吳忠信出資約新台幣70萬元委由吳清榮修繕屋面及裝飾,為補強護龍疊樓結構,以鋼筋混凝土柱向前增建。 民國105年(2016),吳心泉之曾孫吳友鏗、吳友量考量為永久保存祖厝,主動捐贈此宅予金門縣政府。民國108至109年(2019-2020),金門縣文化局進行整體性修復,由現代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承包,為本縣第一件旅外金僑將祖厝捐贈給政府並修復完成的實例。修復完竣後,建築活化再利用為駐縣藝術家創作展示據點,俾利充分活化再利用加入新型藝術創作共生發展,打造東半島古蹟藝文新亮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