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源 「滿州民謠」的發源地為恆春半島的滿州鄉,流傳於恆春半島上的傳統民謠曲調共有「思想起」、「平埔調」、「四季春」、「楓港小調」、「五孔小調」、「牛母伴」等六首。滿州民謠基本上與恆春地區共享六種曲調,但滿州地區並不只拘泥於此六首傳統曲調,還有一首主要流傳於滿州地區的曲調為「守牛調」。滿州民謠在此傳統曲調基礎上,加入當地民俗風情,並以四言七句的形式,逐漸演化出別具地區特色的民謠風格。滿州民謠演唱時會使用月琴丶弦琴伴奏,大多由歌者手持月琴自彈自唱。月琴屬彈撥樂器,木製,琴頸細長,音箱為圓型,音箱面板常用臺灣泡桐所製。滿州月琴以傳統4項7品的7律音階為主,張2條絃。演奏時以左手握琴頸並按住琴絃以得相應音高;右手執撥片撥動音箱前方的琴絃以發音。滿州民謠歌者演唱有獨唱或對唱的形式,演唱的歌詞除了曲調固定的歌詞外,亦可即興唱詞,或即興加入襯字虛詞、助唱詞、附體唱詞。節奏不一,曲調變化多,各人各成一格。 2.發展概況 2012年,滿州民謠被指定為屏東縣重要表演藝術,保存者為張日貴。目前滿州民謠所有保存的技法及風格皆以張日貴所演繹的技法及風格為主。張日貴以滿州地理與人文環境及宗教為主題,以7字1句的形式注入傳統曲調中,創作屬於滿州鄉的在地民謠,並形塑出滿州民謠的唱腔與地區特殊風格。但由於這些傳統曲調漸漸失傳,會彈唱的人越來越少,2013年文化部提出「文化部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滿州民謠—張日貴傳習計畫」,至今為止培訓出2位國家考試合格的結業藝生,另外還有4位習藝中的學員。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