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江蘇華亭人,明末著名書畫家。於書畫創作上匯古通今並開宗立派,且精於書畫鑑賞與收藏,在書畫批評和理論上亦卓然有成,影響後世甚鉅。在書法上,藉由大量地臨學古人書蹟,採納晉、唐、宋、元各家書風,博古參今,自成一體,筆畫清逸秀雅、平淡古樸。尤其擅長行、楷書。本軸臨寫徐浩(703-782)所書杜甫〈謁玄元皇帝廟〉詩,是眾多董氏臨古且自出新意的佳作之一。董其昌嘗云:「臨可自出新意,故其流傳與自運無別」,意即藉由臨寫古人書跡,發現自身書藝的本質。正所謂「遺貌取神」,即重原帖之精神氣韻,並擷取古代書家筆法變化之精髓,意在神會而不求形似,將過去消極的臨仿轉為積極的創作,這樣的精神完全體現於此軸中。董氏曾於徐浩〈書朱巨川告身〉卷後跋文曰:「唐人於歐褚鍾薛輩,皆有遺議,獨於徐季海無間言」,於此足見董其昌於唐代書法名家中,對於徐浩評價甚高,並認為徐字「雖方實圓,脫去虞褚姿媚態。」此軸用筆溫雅敦厚,字字肉豐而力沉,結體庸容大度,不特得徐浩之法,兼得歐、顏之神。董氏以其天才雋逸之資,得以參合諸家筆法特色,自成一家之貌。以此軸筆力之沉穩,筆法之多變且筆劃澀進抖動之態推斷,應屬晚年得意之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