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山背樂善堂

大山背樂善堂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大山背位於新竹縣橫山鄉山區,至同治年間鍾石妹帶領墾民入山墾拓,一方面設立隘寮,一方面闢地種植,也進行樟腦煉製,在他的帶領之下,大山背地區發展起來,逐漸形成許多散佈的小聚落。 樂善堂創建於光緒十六(1890)年,由大山背居民藍正然,見此地風景秀麗,獨資建一簡陋之小廟,稱為石峽廟。光緒二十一(1895)年日軍進佔台灣,鍾石妹等起兵抗日,本廟遭日軍焚毀。之後由地方人士發起募捐修建,於大正十(1921)年完工,而成今日樣貌。 樂善堂是一座佛教廟宇,主祀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由於是地方之廟宇,亦有民間信仰之色彩,堂內保存眾多古文物,頗具歷史意義與特色,於民國九十五年公告為縣定古蹟。 樂善堂建築之特色在於牆面由石板所砌築,由於橫山油羅溪谷內產砂岩,因此,建廟時以砂岩做為牆壁材料,為本堂特殊之處。堂內三開間均做為祭祀空間,內部簡潔,無華麗裝飾,左右牆上書「忠孝廉節」,是出自書法名家劉家驥手筆。堂內佛像渾圓可愛,頗具特色。樂善堂正後方有一古井,井後祀「福德龍神香位」,為客家建築特色。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樂善堂內尚存有鍾石妹及姜紹祖牌位,兩人皆為抗日義士,鍾石妹原籍廣東梅縣,生於咸豐元(1851)年,14歲隨母舅來臺,22歲向淡水廳請墾橫山鄉大山背,便落腳此地,並自行設隘防番,後又承辦南河(今內灣一帶)等地隘務。光緒二十(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與姜紹祖同時於桃澗堡團練鄉勇。次年日軍登臺,鍾石妹率敢字右營以抗,因孤立無援且兩手中彈,退入內山,見日軍殺戮,最後忍痛歸順以救無辜。日本政府頗為優遇,鍾石妹於明治三十二(1899)年擔任樹杞林辨務署參事,翌年受佩紳章,擔任保正職,由於熱心為鄉民服務,頗受擁戴。鍾石妹一生秉性廉潔,臨財不苟,大正十四(1925)年卒於大山背,為大山背留下許多感人的故事。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大山背樂善堂為當地信仰中心,見證客家族群墾拓內山的歷史,建築體現內山地區廟宇建築就地取材之特性,保留許多客家信仰古文物,並與客族抗日歷史息息相關,深具文化資產價值。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大山背樂善堂 / 授權人:國家文化資產網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11&id=20060725000005。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新竹縣
橫山鄉
豐鄉村3鄰大山背31號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6號
2006-07-25 11:45:11.0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現狀
開放大眾參觀及祭祀使用
外觀特徵
樂善堂建築之特色在於牆面由石板所砌築,由於油羅溪谷內產砂岩,因此,建廟時以砂岩做為牆壁材料,為本堂特殊之處。部分牆體則以泥磚、紅磚砌築,加上中央木構架,具混合構造之特色。
使用情形
祭祀使用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樂OOOOOOO
建築所有人
樂OOOOOOO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302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5510201分機600~612
主管機關名稱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所屬主管機關
新竹縣政府
室內特徵
堂內三開間均做為祭祀空間,內部簡潔,無華麗裝飾,左右牆上書「忠孝廉節」,是出自書法名家劉家驥手筆。堂內佛像渾圓可愛,頗具特色。樂善堂正後方有一古井,井後祀「福德龍神香位」,為客家建築特色。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新竹縣
橫山鄉
頭分林段頭分林小段
42
緯度
24.6992085465858
經度
121.139636015608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四條暨新竹縣文化局九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召開之「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決議辦理。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局部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構件局部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舊照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部口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彩繪裝飾結構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入口處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弔桶女仙人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本體與周邊環境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正廳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


拍攝時間
2021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與匾額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與匾額02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石柱底雕花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男仙人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周邊環境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室內祭祀聽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屋脊遺址01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屋脊遺址02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剪粘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彩繪樑與樂善堂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廊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燕尾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牆身外觀


拍攝時間
2021/7/27


檔案網址


拍攝者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空拍照01


拍攝時間
2023/08


檔案網址


拍攝者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空拍照02


拍攝時間
2023/08


檔案網址


拍攝者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空拍照03


拍攝時間
2023/08


檔案網址


拍攝者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多媒體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_空拍照04


拍攝時間
2023/08


指定(登錄)理由
建物歷史悠久,構體與構造方式有一定匠藝水準。廟內彩繪、剪黏、木雕、石雕等具歷史、文化藝術保存價值。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