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金門鎮總兵署位於金門縣金城鎮浯江街五十三號,即金門後浦東門,為清康熙21年(1682)間,總兵陳龍就明末文魁許獬的故宅「叢青軒」改建而成。許獬原名行周,因夢揭榜魁,而更今名,字子遜,號鍾斗,明萬曆25年(1597)中舉,29年(1601)高中會試第一,故有許會元之稱。尋殿試二甲一名,改庶吉士,授編修。許獬性嚴峻,幼時即天資聰穎,九歲能文,十三歲便學貫經史。殫心力學,文筆精妙,文章為海內所傳誦,故亦被尊稱為「許同安」。因以「叢青軒」為書齋,便將文集名為《叢青軒集》。另外尚有《四書合喙鳴》、《易解》等著作。許獬英年早逝,卒年時僅三十七,祀入鄉賢,配祀朱子祠。 金門鎮總兵署原位於金門所城,在浯洲之南,距後浦五里。東、西、南三面阻海,北以山阻,高聳臨江,極目東南,為備海之要地。故老相傳明代時,南門商船雲集,城內人煙稠密,有東、西、南、北四大街及城中八卦街。但清康熙2年(1662)為對抗鄭氏而行「遷界」,墮城毀舍,又遷民於內地,所城人煙逐漸稀少。另一方面,由於地勢轉變,本來金門舊城,海邊有沙汕,港口包藏,可以泊船。其後,沙汕卻逐漸淹沒。而後浦則因形勢優於舊城,且後浦早在明代嘉靖年間,鄉民便自築堡壘,以禦倭寇。崇禎末,甚至曾為海寇李魁奇攻陷。故康熙間,幾經策劃,於清康熙19年(1680)將總兵署移至後浦。此外,根據許氏族譜所記,總兵署移駐後浦,亦與總兵陳龍迷信風水,期盼子息有關。因陳龍艱於子息,有人勸稱其後浦人丁富厚,地多佳氣,遂移總兵署至後浦。另於農曆四月十二日將城隍爺分火到後浦奉祀,此後即以農曆四月十二日作為後浦城隍爺生日,由此並衍生出目前每年熱鬧舉行的四月十二迎城隍。而舊城則一衰於倭寇之焚掠,再衰於清初墮城毀舍,加以署衙它遷,年代久遠,只餘碎瓦殘礫。 清同治7年(1868)總兵署改為協鎮署。民國4年(1915)金門設縣,次年改為金門縣公署,民國38年(1949)公署改為福建省政府辦公廳,後期曾做為金門縣警局使用。 民國80年(1991)由內政部評定公告總兵署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後金門縣警察局在民國84年(1995)遷出,之後民國85年(1996)進行整修,中間一度借用為行政院處理試辦兩岸通航事務金門行政協調中心,成為政府小三通前進指揮部。後經多方討論後,於民國91年始定位為「清金門鎮總兵署史料館」,朝著回復歷史場景及相關文物展示的方向規劃,藉由各項展示,重現清代金門總兵官威儀,民國93年(2004)正式對外開放。 民國108年(2019)因清金門鎮總兵署為金門重要觀光景點,為提供更充實完整的展示文宣內容,進行空間展示規劃,同年12月重新開放參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