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12年(1923)以前,當時分子尾的保正楊清池先生,有意擴充陣容、增加表演的多樣性,遂請來南管白字戲的戲師,在和樂社車鼓陣的基礎上擴充編制,轉型成有角色有劇情的戲劇表演。日治時期的分子尾白字戲,除了每天晚上排演外也常有正式活動,如水流公熱鬧、神農大帝誕辰以及官方的天長節活動都有演戲,也常走出三重,到過蘆洲湧蓮寺、新莊、社子的三角埔(註:在北市社子國小一帶)、台北迪化街附近的「六館仔」(註:在北市西寧北路一帶),以及江山樓的廣場(註:今日的歸綏公園)等地演出。令人訝異的是,每次演出所有演出人員均無酬勞,連餐飲也自行負責,他們認為,能在神佛前演出是一種榮幸與奉獻,只要能過過表演戲癮,也就心滿意足,只有身為地主的廟方,以贈送金牌給表演單位的方式表示感謝,所以多年來累積金牌無數。
分子尾的南管白字戲經過近20年的歷練,培養了許多深具實力的人才。雖然後來有中日戰爭「禁鼓樂」的壓抑,暫時沉寂一段時間;等到戰爭結束,分子尾的白字戲文化馬上死灰復燃,大夥兒不必請戲師,照樣人才濟濟,參與廟會與慶典(光復節)的多次演出。戰後的民國50年代(1960年代)以來,隨著台灣經濟起飛以及官方推動都市計劃,原有房舍漸次拆除,人口遷徙不斷,加上多元休閒文化帶來的稀釋和沖刷,分子尾的白字戲活動終於後繼無人而萎縮。為使傳統戲曲文化不致斷層,又看到其他館社有轉習北管的趨勢,分子尾和樂社也順應潮流,轉習較有朝氣的北管音樂,也維持一段時間的活力,除了參加三重本地的先嗇宮、水流公、碧華寺的廟會活動外,也常應邀參加台北市的活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