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指定/登錄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1985-11-27 09:25:40.0
現狀虎山巖於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編列為古蹟,並由內政部於民國87年(西元1998年)執行修復工程,民國91年於(西元2002年)竣工,現今保存狀況良好。
外觀特徵虎山巖建築群座北朝南,後側緊依山壁,為三合院的配置形態,正殿前設置拜亭,古蹟本體則包含內圍牆、正身及兩側護龍,其前方為內埕及外埕。
虎山巖仍維持清代中葉中小型寺廟的外觀,拜亭為四垂式屋頂,簷口平緩,串角尖處僅升起20公分,屋面與簷口高比值為1:2,簷口龍柱是立面最突出的部分,而由龍柱支撐拜亭的四垂頂則是全廟裝飾及造形的焦點。屋脊中段平緩,至燕尾處陡悄升起。屋面因進深不大,為了塑造屋面曲度,而加以墊土。側面山形稍陡,與屋面比例配合良好。
正殿為硬山式屋頂,因進深較大,使側面山形高而陡,是整個建築群的主體。由於高程差的關係,不論從內埕或外埕在外觀上正殿皆被拜亭遮蔽,因而其一條龍式屋脊及燕尾皆平緩,裝飾也較少,護龍沒有分段,所以也不作落差,屋脊為一條龍式,鵝頭作水型。牆面砌清水磚,砌法為一順一丁,上下皮以丁對順,外觀甚為優美。過水廊正面開設圓窗並作水車堵,以增加整個正立面的裝飾性。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1.室內延長線使用應留意用電量是否過大,並定期清潔除塵更換。
2.室內明火祭祀亦具大量用電,建議應定期檢視管線避免堆積雜物避免火星飛落。
室內特徵在虎山巖建築群中,以拜亭的木構造較精緻,正殿僅步口有木構造,其餘則全部只是桁桷構造。
拜亭為四柱式,四架捲棚木構,架內為一通兩瓜形式,瓜型為趴金瓜,瓜爪數為三,纖細而形如雞爪。瓜上疊三斗,底斗桃彎幅度較大,二、三斗則較小。由瓜筒及底斗出串拱,二斗出正拱,三斗出雞舌。束木皆作肥身,束隨及看隨施淺雕。拜殿後點金柱與正殿前簷柱以通樑連接,通樑斷面為方型,樑上置兩組疊斗,前為拜亭後挑簷疊斗,斗抱上疊三斗,出拱及束木,束隨形式與架內略同,後為正殿前挑簷桁下的疊斗,因附於牆上,各構件皆作一半,其上方為天溝,可能是容易因滲水而腐蝕,部分構件改為混凝土造。
正殿步口通樑上置筒,瓜型與拜亭相近,瓜爪疊二斗,因斗距小使正拱直接銜接雞舌。束木皆作肥身,束隨及員光僅施淺雕。正殿桁較為十三架,正脊在第六架,神龕面在十一架。護室深十一架,正脊桁在第六架。前過水為五架式,後過水為四架捲棚型式。
斗拱皆為方型,轉角作桃彎,座斗由下而上漸小。拱形則以關刀拱為主,部分串拱及正拱作捲草及喜鵲造形。石構造甚少,地坪、柱礎、龍柱及臺度皆為洗石子或磨石子,僅在拜亭前原有一對花崗石欄杆柱為早期遺物。
虎山巖的木雕主要集中在拜亭及正殿步口棟架。拜亭木雕全為剃地起突淺雕。員光為「軟團螭虎」線條簡約而造形古樸。其束隨為螭虎團,看隨兩層分別為水草螺及花鳥,花鳥題材採喜鵲菊花及白鶴荷花。前後縫束隨為蓮花水草,看隨則是琴、棋、書、畫。天溝下棟架的束隨亦雕蓮花水草,看隨則有銅錢,白鶴松木及唯一的透雕看隨─石榴花開。員光則是硬團螭虎。拜亭的壽樑插角皆作花草捲螺。正殿步口員光雕水草捲螺,構圖簡略,神龕面的雕工較細且全部為透雕。題材則有博古、花鳥等。
剪粘以拜亭尾脊為表現重點,材料皆為玻璃。脊飾作變龍護塔,龍身短而捲曲有力,塑工頗佳。塔高五層,塔頂作葫蘆。脊堵作人物帶騎,堵框則塑以簡約的捲草飾。下馬路作虎、豹、獅、象並配以花果。排頭塑羅漢,其體型稍小,規帶燕尾前則作白鶴。整體配置頗為素簡,符合佛寺的風貌。正殿因為部分被拜亭遮住,剪粘較為簡樸。脊飾中央作葫蘆,緞帶泥塑頗細,兩側作水草捲螺。正殿步口兩側壁堵的泥塑彩繪堵,線條及構圖頗佳,龍邊作香爐,虎邊則是花瓶、靈芝、南瓜及佛手,皆屬博古題材。
因為木構架不是很複雜,彩繪的用色及配置皆簡,柱子作靛青色,其餘構架除通樑外,底色皆作紅色,再輔以綠、黃等色。整體用色尚符合傳統規制。通樑所繪題材多與佛教有關。
影音多媒體圖片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花壇虎山巖01
檔案說明
趙守彥於2019年,以「CC BY-NC 4.0」同意授權此拍攝作品,給彰化縣文化局。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花壇虎山巖02
檔案說明
趙守彥於2019年,以「CC BY-NC 4.0」同意授權此拍攝作品,給彰化縣文化局。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花壇虎山巖03
檔案說明
趙守彥於2019年,以「CC BY-NC 4.0」同意授權此拍攝作品,給彰化縣文化局。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花壇虎山巖04
檔案說明
趙守彥於2019年,以「CC BY-NC 4.0」同意授權此拍攝作品,給彰化縣文化局。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花壇虎山巖05
檔案說明
趙守彥於2019年,以「CC BY-NC 4.0」同意授權此拍攝作品,給彰化縣文化局。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指定(登錄)理由虎山巖創建於清乾隆12年(西元1747年),初期只建本殿及左右兩室,為木構造、土埆墻、紅瓦。至道光年間增建拜亭及外護龍,其構造具有道光年代風格,至民國40年(西元1951年)全部修建改為磚砌水泥瓦(紅色)但仍保持原來風貌。有其必要為虎山巖擴大保存空間以維護古蹟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