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指定/登錄
72臺內民字第202452號
1983-12-28 11:35:50.0
現狀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龍山寺嚴重受損,為鹿港龍山寺近百年來最大的修復工程。目前已修復完畢開放民眾參祀祭拜。
外觀特徵鹿港龍山寺建築配置採座東朝西,仿中國泉州開元寺規模興建,佔地1600 餘坪,為四進九開間殿堂式建築,大木作出自泉州溪底匠派。由鹿港商民集資新建,為結合民間信仰需求,其空間功能與正規佛寺以靜修兼道場的性質不盡相同,乃是介於純粹佛寺與世俗佛寺之間的寺院建築鹿港龍山寺日治時期被日方接管,由於二戰後並未形成地方信仰中心,因此未遭受如其他寺廟被「精修」的浩劫,仍保留原有外觀簡潔明朗、結構古拙樸實的建築風貌,如泉州建築特色的碗型斗、關刀栱及長條形瓜筒(俗稱木瓜筒)等構件,在五門、戲台及正殿的大木構架上大放異彩。整體建築空間由前至後依序為前埕、山門、內埕、五門與戲台、中庭、拜殿與正殿、後庭、後殿及左右二廂迴廊。鹿港龍山寺自始建三百餘年間曾二次遷建,雖歷經四個朝代無數次的浩劫,仍能保有創建時之寺貌,而成為台灣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寺院,尤以建築藝術備受世界專家學者推崇。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寺廟火源多,應加強控管,防止災害發生。
室內特徵山門
鹿港龍山寺的山門為三開間建築,重簷歇山屋頂由14支木柱支撐,簷口至地面高約4 公尺,建築縱深2 公尺餘,門楣上方大木疊升斗栱高度達1.7公尺,組構簡潔明快,支承屋脊三架樑,由角樑、中脊桁及瓜柱三者構成的結構槓桿原理,是台灣傳統建築中罕見的佳作。屋頂正脊剪黏泥塑題材為牡丹、鳳凰、獅座及水族等,前後垂脊題材有八仙、呂洞賓及鍾離權等,形態栩栩如生,工藝價值極高。
五門
五門面闊七開間,其左右翼廊與前方八字牆約呈45度夾角,具圍護內埕的意象,亦使整體立面氣勢恢宏。五門前簷為單龍蟠柱,是道光11年(1831年)重修時的作品,台灣僅有兩對此種造型龍柱,另一是在屏東內埔天後宮。民國50年(1961年)五門木柱腐朽,由大木匠師施水龍先生執行整修,抽換六支木柱而以混凝土柱代之。
五門牆身水車堵交趾陶內容為書劍江山及四書百文,無年代及落款,但由鳳山寺史料得知龍山寺交趾陶作品是於咸豐2年(1852年)至8年(1858年)重修時施作。昭和13年(1938年)五門重修由張金山先生承包,將交趾陶改為石雕作品,材料以台產安山巖(觀音山石)為主,雕刻內容有龍虎堵、博古花卉及四大天王等,其他諸如櫃檯、石鼓及門枕等部位的雕刻皆具故事寓意,雕工細緻、線條優美,為龍山寺重要文化資產。五門與戲台之另一特色是在地坪花崗石條的鋪砌變化與建築牆身構造極具對應關係,為台灣少見佳例。
戲台
戲台屋頂形式為重簷歇山斷簷升箭,屋面與五門相連並突出於中埕。屋架八卦藻井的作法是由16組斗栱上疊組構呈穹窿狀,尺寸大於宋法式標準,整體構架高度6.5公尺,直徑5.5公尺,就中國官式建築標準而言,此等尺度表徵空間具相當地位。藻井雖常見於其他廟宇,但鹿港龍山寺藻井的規模及結構美學,可稱為全台首屈一指的建築藝術作品。屋頂剪黏泥塑紋案以花草為主,垂脊排頭有仙女童子騎鶴、飛天及關羽等造型題材,前簷下方特有的大象泥塑,為鹿港土水匠師劉訓於民國50年(1961年)的佳作。
拜殿與正殿
正殿及拜殿屋頂分別採歇山重簷及歇山捲棚形式,二殿的屋頂及空間構架相連,共以52支柱子支承屋頂,為台灣傳統建築中使用最多柱子的寺廟空間。正殿中脊桁高約12公尺,屋架採舉架結構(俗稱假厝或暗厝),與拜殿捲棚抬樑構架之間搭接完美,堪稱該時期木結構建築的經典。正殿牆身構造及用材豐富,有石砌、斗子砌及清水磚砌等。拜殿的鏤雕蟠龍石柱是由船頭行泰順號於咸豐3年(1852年)年捐贈,此柱造型為清領中期台灣龍柱代表作之一。柱楹及木雕的落款分別為咸豐2年(1852年)年及「咸豐通寶」,由此推判拜殿為咸豐時期的建築。
正殿與拜殿木雕多是道光11年(1831年)年李克鳩7等匠師的作品,昭和13年(1938年)年拜殿重修時由李煥美、李松林及李棟樑等匠師抽換重作部分的雀替,李氏門徒作品有拜殿前簷下方雀替、正殿神龕、後殿的門屏及神龕等,皆為龍山寺重要文化資產。
正殿正脊脊腹剪黏泥塑為雙龍搶珠、兩端為山水及花草,脊上中央有民國76年(1987年)修復時的剪黏泥塑作品「雙龍護塔」,此塔在民國50年(1961年)重修前為五層寶塔。四處垂脊排頭有人物塑像各一座,因風化嚴重,殘蹟依稀可辨,其為披甲武裝文物坐像,但面貌以無法辨識,一般傳說為陶質「四聖朝天」的文聖張亞子、武聖關公、巧聖魯班及樂聖師曠。鹿港龍山寺自乾隆至咸豐年間的數次重修皆由日茂行林家出資倡議修建,正殿背牆上方重簷之間的牆面有「大觀在上」泥塑字樣,與日茂行古厝正廳「大觀」匾,同取其意。
後殿
大正10年(1921年)年後殿火災,僅龍邊未受波及,全部付之一炬,昭和11年(1936年)年重建五開間格局,昭和13年(1938年)完工。屋頂為單簷硬山式、前簷廊捲棚頂,興建時經費拮据,僅施髹漆,未予彩繪,這種上漆未施彩繪的風格保持至今。民國49年(1960年)彩繪匠師郭新林繪贈「哼哈二將」門神一對,三通五瓜抬梁架構由鹿港匠師黃神通施作,棟架雕刻為鹿港匠師施金福的作品,門屏為鹿港木雕匠師李煥美及李松林的佳作。後殿木料大量採用台灣山區檜木,整體構架的秩序及比例、雕刻題材及手法,皆受日本人影響,富含高度藝術價值,為同類建築所罕見。
後殿前步口龍柱為泉州石雕匠師蔣馨之女婿張金山於昭和11年(1936年)的作品,具日治時期龍柱特色,材料為台灣北部觀音山石。後殿左右洞門兩旁牆面上仍存留深度約0.5公分的淺雕花卉圖案,為手法細膩非凡的磚雕作品。
評定基準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法令依據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17、18、19、22及27條第1款。
2.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至5條。
影音多媒體圖片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2)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3)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4)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5)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6)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7)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8)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9)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10)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11)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12)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13)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14)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15)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16)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17)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18)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19)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20)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21)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22)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23)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24)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25)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26)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27)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I002彰化縣鹿港龍山寺(28)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39b8c2fe-0159-4d29-a6df-5a5ac7c9c6e6
指定(登錄)理由1.鹿港龍山寺是一個大型建築物,被認為是現在在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清領時期建築物。整個廟宇最重要的是其建築和雕刻。例如:五門殿前有一對精緻的龍柱,每根龍柱各有五隻鶴飛翔其上,象徵「十全十美」、五門殿兩旁的龍、虎堵石雕,均採深浮雕方式,龍堵的石雕構圖中,龍在空中騰雲駕霧,下方雕飾有二隻鯉魚,並以岩石做成禹門的造型,象徵「魚躍龍門」、五門殿正門兩旁有一幅木刻對聯,這幅對聯說明了鹿港的開港、龍山寺創寺、重興的意義等等。具是代表龍山寺所代表的歷史古蹟意義及文化傳承價值。
2.鹿港龍山寺佔地一千六百多坪,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建築格局,分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鹿港龍山寺戲台上方藻井結構,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且最大的作品。八卦藻井設立於戲台上方,具有演戲時共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