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竹圍正德街古時草厝仔巷內的陳厝公媽廳祖牌。草厝仔因十幾間草厝連排而名之,大竹圍陳家古厝坐東向西,前面就是正德街,向西望去一片稻田,其他南、東、北三面都是竹圍,南邊就是現在重新路二段的後半段(正義北路到大同北路),除邵厝外也沒什麼房子,後來才開始有人在現在義北路2巷(其實就是重新路邊,只是並未緊臨)蓋起草厝直通正義北路(保甲路),因其皆為草厝,而叫為「草厝仔」,三重埔草厝很多,這是大竹圍地方人氏比較通稱的地名。
金國戲院即於此處建蓋,很早就重建為大樓,因位於正義北路口,為三重鬧區中心。三重草厝巷老社區在大竹圍區內巷道窄,但離重新路和正義北路皆近,住家相當方便,有鬧中取靜的優點,故房價較高,自來水加壓站就座落今天大智公園下(大蓄水池),故大竹圍的水壓甚強,用戶較不必擔心。因其位置在金國戲院後面、國園戲院後面、正義國校西側皆屬鬧區,故早就改建成五層樓房,成住商混合區。
耆老林修羽說:「大園里從台北橋淡水河邊起、北邊以雙園街與長泰為邊界,東北到文化北路圳溝,南界重新路,大竹圍範圍在重新路至大仁街,接長泰小段。根據史料,大竹圍在清乾隆14年(1749),由同安李、陳兩姓開闢。陳姓後代有一著名的前清貢生李種玉是著名的教育家與文人,在北台各大寺廟留不少作品。清道光年間(1821-1850)彰、泉移民入墾於此,形成大村落,由於先人遷台甚早,大厝周圍植刺竹,竹圍既高且大,故稱之為大竹圍,正義國小至重新路一帶有頗大的聚落,三合院皆坐東向西,其屋外植竹林,用以防風,兼防盜賊而得名,自清乾隆時漢人移民三重墾植,其大厝坐落處以菜寮、大竹圍、長泰、六張、三張、車路頭、下竹圍為線,由南向北次第坐落,在坐落線以西是二重埔、頭前庄、新庄皆為先開發處。坐落線以東大厝甚少,大多為水稻田一望無際,台北橋通車後,重新路將三重分南北,南側菜寮,北側大竹圍,但真正有大片竹圍的古厝是坐落於現在正德街,竹圍在其東側開始,次第向北發展至長泰。」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