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下淡水溪鐵橋調查與修復計畫〉

〈下淡水溪鐵橋調查與修復計畫〉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下淡水溪鐵橋調查與修復計畫〉

下淡水溪鐵橋位於高屏溪中游,興建於1913年(大正2年)由日本籍工程師飯田豐二所監造。下淡水溪鐵橋是臺灣目前唯一列為二級古蹟的火車鐵橋,當時曾是東南亞最長的橋梁,竣工以來,扮演著進出屏東門戶的重要角色。其位置之重要性在於曾經擔負高雄縣與屏東市的往來要道,聯繫兩個原本因為高屏溪分隔的空間區域。下淡水溪鐵橋於1997年由文資局指定為國定古蹟,目前由臺灣鐵路管理局管理。下淡水溪鐵橋為「鋼桁架橋」形式,由24節鋼桁架組成,鋼樑構材皆由日本製造在運往臺灣安裝,雖於1964年抽換部份日製鋼桁架改成臺灣自製的綱桁架,仍保持日治時期的鐵路風格。後因高屏溪河床長時間人為的濫採、濫傾砂石及河水的自然沖刷,改變原本的河道曲率,流速及河川的地質結構,以致橋墩長年受冲刷,橋基日漸外露,當高屏鐵橋1987年正式通車後,舊橋才不再使用。下淡水溪鐵橋主要以大跨距鋼樑橫跨橋面,減少橋墩數目,採簡支對稱式的山型鋼構架型式,橋墩以混凝土澆置,外皮在圍護清水磚,轉角處以花崗石收邊,鋼架上仍可以見「臺灣鐵路局鋼樑廠製造」。

本報告書分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區域位置、歷史及環境背景;第三章現況調查與特色;第四章損壞現況與結構安全鑑定;第五章下淡水溪鐵橋之使用管理與古蹟活化;第六章下淡水溪鐵橋修復計畫。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取得對象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取得方式
借閱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下淡水溪鐵橋
撰寫者
林思玲、高若熏、余樂筑、龔乃芯、李宜靜、蔡宜蓁、王奕維
創作者
吳奕德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2/11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存放位置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