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時高樹鄕原野廣闊,俱是荒蕪之地。1737年(乾隆2年),始有廣東、福建二省移民輾轉遷居於此,此時船鬥莊有一大租館,名稱東振館,招丁墾殖於今之東振一帶,總居人數有三百餘戶之多,故於此地內落居,成一部落,名曰東振新莊,至清朝同治年間,因荖濃溪洪水氾濫,流失西北面一帶之良田數千甲,部落內之房屋亦多被毁,不克居住,住民乃遷徙至大車路,重建家園,共有二百餘戶。其名曰大車路者,蓋以其路甚寬,可容牛車數輛並行之故也。日治時代,將東振新莊改爲東振新區,(東振新莊爲最早開莊之地區,由客籍人士開發而成,客家人稱「老莊」,閩南人稱「舊新莊」)。後合併加蚋埔區而成高樹莊,其所以稱爲高樹,乃因莊頭木棉一株,其樹甚高,分校十八盞,形如車蓋冠於群樹,故取之以爲莊名之。高樹鄕爲一典型農村鄕鎭,客家族群人數多爲高樹鄉的特色,屬「六堆」客家之「右堆」。客家人約佔(三分之一)、閩南人(佔三分之二)、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族支系馬卡道族與新住民─大陳義胞。
本文主要清查高樹鄉的寺廟信仰及有關祭祀文物,其中較重要的包含泰山村中埔公界忠原廟、菜寮村三山國王廟、新豐村不動寺、鹽樹村威武廟、鹽樹村楊府將軍廟、鹽樹村北極宮。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