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偷天換日-四重奏計畫」,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台灣 步入美術館的展覽空間中,觀眾將嘗試以聽覺經驗替代習慣的視覺觀賞。展覽廳外的說明牌就是音樂節目單,觀眾如同誤入一個藝文沙龍或音樂家聚會所,但音樂家們缺席,因為這裡是當代美術館。四座電視螢幕與完全無一物的牆面對置,僅呈一人可鑽進去探看的窄距空間,站在空間中可以聽到播放著德弗札克的『美國』(弦樂四重奏作品StringQuartetinF,Op.96"American"),環場移動時可以辨識出四座螢幕分別播放單項樂器的獨奏。螢幕影像映在牆上發出閃動的螢光,會因有人探頭去看而感應停止,四重奏其中的一種樂音也會同時消失,不能被窺視的演奏影象及”看不見”的音樂是作品的主體。當代藝術館的定義與展覽內涵不停在變動,人們企圖嘗試藝術領域的跨界與消弭其間的界線,最終仍以視覺技術解決不同本質的藝術型態,”被看見”仍是當代美術館展示空間的主要任務。我想將一個原先展示用四道牆的空間盒子,抽去視覺意像後,轉化成共鳴用的音樂盒子(音箱)。深具音樂素養的”觀眾”可以很快找到對這段音樂的記憶,並從這裡得到轉化成”聽眾”的轉頻關鍵。同時藉由自己或去探看畫面的其他參觀者使重奏中的一項樂器停止,而與自身熟悉的四重奏片斷去對位;並且回應1900年捷克「國民樂派大師」德弗札克如何在剛抵達美國的遷徙背景下,創作「新世界交響曲」,將自身歐陸古典音樂的涵構與新大陸在地元素(如印地安民族、黑人音樂等)產生激盪與相容,以揭示一個衝突又融合的20世紀起點。一般人可能只會有音樂一被偷看就沒了的詭譎感,及為何美術館裡沒美術的疑惑。這也正和藝術創作者,特別是公眾演奏的音樂家內在神秘世界的交會-大眾試圖透過視覺意像,去解讀音樂、窺看藝術家的心態,是不可得亦不可能的途徑。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