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山頂的出現晚於廡殿頂,這種樣式最早可在漢闕石刻中看到,在漢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畫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頂。東漢時期首先出現了分段式廡殿頂的重屋,隨後兩段屋頂產生了不同坡度,爲分段式歇山頂的出現提供了基礎。歇山式的屋頂兩側形成的三角形牆面,叫做山花。山面有博風板,山花和博風之間有段距離,形成了一個陰影。為了使屋頂不過於龐大,山花還要從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這種做法叫收山。
左營舊城南門門樓原在日治時期已毀,現今所見到的門樓建築為1961年補建,但並沒有根據歷史復原。2009年重新整修時,亦未能復原到歷史樣貌,而是沿用既有錯誤的建築形式。圖中所見屋頂細節為正脊的燕尾,燕尾下方有鰲龍裝飾,取神話中鰲龍能吐水的意涵作厭勝之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