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庭詩(1913-2002),筆名耳氏,福建長樂人,家世顯赫,祖母為清代台灣巡撫沈葆楨之女。生於書香世家的陳庭詩雖然自幼失聰,但他努力地學習國畫、篆刻、詩詞,奠定深厚的國學基礎。陳庭詩是台灣現代藝術發的代表性人物,活躍於台灣50、60年代「現代抽象繪畫運動」興盛時期,同時也加入「現代版畫會」及「五月畫會」。 一生創作版圖多元,作品包含版畫、水墨、雕塑與壓克力,風格抽象,嘗試將東方傳統元素轉化為具現代性的符號。陳庭詩曾說:「藝術是沒有終極的,所有的創作都是過程的選擇」,因此他將西方的藝術觀念結合中國的思想脈絡,呈現抽象與具象、傳統與現代密切交融的視覺語言。逝世前授權「筌美術」及其相關友人成立「財團法人陳庭詩現代藝術基金會」,現存作品多由其保管收藏。另外,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辛辛那提美術館、洛克菲勒基金會等皆有典藏其作品。 陳庭詩的版畫創作分為兩個階段,1937-1952「寫實木刻版畫時期」、1957-1999「抽象表達時期」;本作為「抽象表達時期」所創作,運用大色塊拼貼的方式,黑色方形代表大地,成皸裂狀,右上方藍色兩個半圓形應代表月亮崩裂,營造出混沌而抽象的視覺效果,卻又保有畫作中強烈的表達意涵。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