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開通前的基隆港灣全景」照片,由清治時期人所拍攝,拍攝時間約為鐵路開通前的1880年(光緒6年)代,拍攝地點為尚未建港的基隆港灣。
1885年(光緒11年),臺灣分省而治,亟需商業貿易,以求獨立自足;當時全臺各港的情形,如〈劉壯肅公奏議〉所言:「舊港安平、旗后兩口,海湧沙飛,自春徂秋,船難近泊;滬尾一口,日形淤淺,輪船候潮出入,耽誤時機;只基隆一口,無須候潮,泊船較便。」在上述舊港口逐漸不敷使用的情況下,基隆港一躍而成全臺最受矚目的港口。
日治時期,根據日軍的調查,接收之初的基隆港海口,位於萬人堆鼻角、桶盤嶼附近礁脈之間,萬人堆鼻角南方半里處有高約150 呎小山(即球仔山),由此至港頭,港形走南偏西方向,水深漸淺。再往內約半里處,為洋人所稱的戎克港(junk),港內為船舶停泊地點,位於港口北側不遠處(牛稠港口附近),當強烈的季風吹來時,這裡經常擠滿了大大小小的船隻。
清末第一代基隆火車站的位置,正是緊鄰基隆港口位置,陸運直接連通海運,以鱟公島、鱟母島為界,區隔了基隆城鎮、海域活動的範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