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圳第三號隧道出口土地公,是每年春秋二季,桃園農田水利會舉辦圳頭祭的地點。桃園大圳圳頭原無土地公塑像,而是由居民們在露天處立石祭拜,當作土地公的神像。桃園農田水利會有感於在地民眾膜拜之誠,其所在地又爲大圳水源,因而爲之塑造神像,因聽聞民間有室內土地公塑像為坐像,室外土地須塑立像的說法,才將三號隧道土地公設計成較少見的站姿造型。不料附近居民們不忍心土地公像在戶外受風吹雨淋,又在上面加上簡易棚蓋,桃園農田水利會人員見此,怕棚蓋不容易穩固,因而改建成水泥型式的拜亭,做為遮風避雨。 除了桃園大圳第三號隧道出口所立的圳頭土地公之外,桃園地區還有眾多的埤塘、圳頭、水尾、水頭土地伯公。臺灣民間俗諺:「田頭田尾土地公」、而桃園臺地上是全臺埤塘水圳密度最高的區域,因而「圳頭埤尾土地公」,也成為桃園重要的文化現象。 民間有土地公「把水尾」的說法,認爲土地廟若面對水流的來向可以護祐水源安全農業社會仰賴「水」和「土」孕育農作,進而創造財富,水尾土地公可說是二種信仰的結合。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