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桃園大圳

桃園大圳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OGDL

桃園大圳,北台灣第一大水圳系統,幹道全長25公里,18條支分圳長達140公里,連結240多口埤塘,是桃園台地上最重要的水利系統。工程於大正5年(1916)開工,昭和3年(1928)完成。首任工程師是朝鮮裔的張令紀,工程應為其所設計。桃園大圳有多達8個導水隧道,自石門開鑿第1號引水隧道,建造過程曾遇到大地震、颱風肆虐,留下相當豐富扣人心弦的故事,等待後人去發掘。桃園臺地因地勢高,水源缺乏,因此必須設法貯留雨水。桃園埤塘雖曾高達8,846口,卻因沒有穩定水源,而有「三年二大旱」諺語。殖民政府為增加糧產,在大嵙崁溪上游石門區域,設取入井取水,開鑿導水隧道,闢建幹線、支線、分線水路,引水灌溉農田,將原為「看天田」的旱田,變成良田,灌區一度成為臺灣第二大糧倉。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桃園大圳 / 撰寫者:林煒舒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177447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所在地-地址
桃園市龍潭區後池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4.823616
所在地-經度
121.252334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桃園大圳進水口
隸屬
臺灣桃園農田水利會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1895~1972)/戰後時期 (1945~)
撰寫者
林煒舒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