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洋(1933- ),陳清森之子,三屋家族藏書暨史料收藏者,本「記憶再現,文化復振——臺灣漢詩知識建構行動」計畫之古籍提供者暨授權人。
縣立虎尾初級中學畢業,私立臺北醫學院藥學系藥學士,東京大學藥學系研究科製藥化學博士課程畢業(藥學博士)。歷任嘉南藥學專科學校教授兼教務主任、臺北醫學院教授兼藥學系主任暨藥學研究所所長、臺北醫學院教授兼教務長、大仁技術學院校長、大仁科技大學講座教授、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現已退休。曾獲中原大學化工系傑出校友獎、行政院一等服務獎章、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技職教育終身榮譽獎。著有製藥科技相關學術論文70多篇,專書8冊,專利2件。
陳朝洋對臺灣藥學教育有極大的貢獻,於1983年推動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研究所之設立,為臺灣首創,1988年又成立博士班。推行藥廠實施GMP制度,並首辦臺灣之「GMP研習會」(1983,北醫)。主辦「國際環境賀爾蒙研究會」,並成立「中華民國生物檢測科技協會」(1999,大仁技術學院),隨後又於大仁技術學院成立「環境工程研究所」(2001)、「藥學研究所」(2020),亦為技術學院之創舉。亦主辦國際學術研討會4次,承辦「中國藥學會」等全國性研討會多次。與屏東農業園區及其他廠商建教合作,於大仁成立「研發中心」等。
藥學貢獻之外,陳朝洋的家庭背景亦有許多故事,他出生於日本,是少數「日生臺人」,其經歷恰與「灣生日人」相反,又認識許多日本人,因於2006年帶領「灣生回家」參加龍巖國小70週年校慶;陳朝洋師從吉村寬習電子琴,並舉辦」演奏會30多場次,又參加東京合唱團(1964-1970),因此頗重視音樂教育,是引進通俗古典化電子琴音樂到臺灣的第一人(1970)。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