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的角色人物可以用顏色來區分,偶頭可以依角色搭配服飾,一般而言身份高者,色彩豐富,身份低的人衣服色彩單調,紅色最尊貴、綠色次之、黑色最低。 皮影偶的雕刻手法承襲大陸刻法,分為陽刻與陰刻兩種。陽刻即是保留臉部線條,其餘鏤刻留白;陰刻則僅刻出五官線條,留下的部分便敷上色彩,不同色彩代表每個角色的性格特徵。 此文物為臺灣皮影戲偶身,旦角文身。紅、綠雙色相間於整體影偶。偶身屬陰刻,影身以上身、袍服、下襬三個部分詮釋女身,三部分以棉線相互牽引,走動時可展現身軀的靈活性;上身與袍服雕花細膩,花團錦簇的團花紋飾佈滿偶身,下襬的直線刻紋則表示女性的百褶裙款。偶身缺少之手部應與簽桿相連,另一隻簽桿直接鑲嵌在偶身,但已經被截斷。 該文物來自呂憲光,呂憲光為呂訴上之子,呂訴上為臺灣早期投入研究傳統戲曲的先驅,六〇年代左右呂訴上曾拜訪當年的傳統戲曲劇團,這批文物應是當年由劇團主所致贈。 宋貓本名宋明壽(1920-1986)生肖屬鼠,朋友戲稱貓仔,宋貓便成了正名。家境不佳的宋貓,為改善家計,便跟著金連興的蔡龍溪學皮影,後改投入有遠親關係的永興樂,由張塔傳授。學成後便搭著永興樂、安樂的戲班演出,日後便自組明壽興戲班。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