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麵撈

麵撈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麵撈,也稱「竹撈」,本名叫「摵仔」(現多寫成切仔)。摵仔是臺灣台語,語意有二:一當動詞,是手提上下抖動擺動(沏)的意思,二是名詞,意指舊時煮麵工具,即本物件麵摵仔。本件以桂竹篾編製,有一寬厚竹片之長柄,杓下端由細竹篾採壓一密編環繞編成略呈筒狀,緣口則以籐皮捲繞收邊固定。 傳統麵攤賣的切仔麵為臺式黃麵,加上韭菜、豆芽菜塞入杓中,放入滾湯裡燙煮約二、三十秒就可以取出,加入肉燥或外加一粒肉丸仔,就是一碗古早味的切仔麵。生意好時可將數支杓子重疊,同時燙熟多人份的切仔麵,以節省客人等候的時間。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麵撈 / 授權人:文化部典藏網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MOCCOLLECTIONS&id=1712000723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