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一土地志/市街/都市發展與市區擴張/建成區(building-uparea)的擴張,頁106-109。
從清代的市街,到日治時代的都市,以及戰後都市機能內涵的演變,反映在地表上的是建成區(built-uparea)的不斷擴張。 清代末葉,新竹街的連續建成區,約只有0.5平方公里;民國40年的戰後初期,擴張至約3.7平方公里;民國76年本市的連續建成區更廣達約19.8平方公里,僅80年的時間,建成區的面積,已擴張了將近40倍。到了民國92年,除了北區的軍用機場,香山區的丘陵山地外,新竹市轄境,幾乎已被建築物填滿。(圖1-20) 在日治時代,新竹市都市建成區的擴張,大致是以原新竹街(即舊竹塹城)為中心,略呈同心圓式的向外擴張;並在主要交通路線附近呈外凸的跡象。戰後,本市市區擴大的趨勢,不但較日治時期迅速;擴張的形式,也由同心圓式轉而偏向東郊快速成長的現象。市區偏向東郊發展,除了因為北郊、西郊和南郊的發展空間比較有限之外,東區擁有較優良的發展條件,亦為主要因素之一。在發展的空間方面,北郊受限於頭前溪的阻擋;西郊遭遇軍用機場的障礙;南郊則為十八尖山和香山丘陵所盤據,此一丘陵地勢崎嶇,且逼近於海,以致除客雅溪下游的客雅、牛埔一帶之外,可供發展的空間極為狹隘。相反地, 東郊的地勢雖然較高,地表卻是一片尚稱平坦的「埔地」,因而提供了較為寬廣的發展空間。
本件內容節錄自《續修新竹市志上冊》,〈卷一土地志〉,第106-109頁。(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民94年)
基於歷史文化之記錄需要不斷延續始能保存,新竹市政府於民國91年動工修纂《續修新竹市志》。延續前作《新竹市志》,續修的內容以民國75年至85年新竹市的各項資料為主,並針對市志有誤之處進行修正補充。續修三冊分卷跟市志一致,兼顧了地方志傳統,文字寫法更符合現代所需,讓有志於新竹市地方研究的新舊讀者,皆能閱讀便利並得到更多屬於新竹市特有的知識。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