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殘喘的臺灣雲豹

  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殘喘的臺灣雲豹」為《雲豹,再見。下一個換誰?》創作過程中作為關於臺灣雲豹傳說及動物保育的素材之一,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影像穿插呈現。
  目前臺灣唯一能見到的雲豹,是收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內、日治時代所留下的一隻標本。日治時代,雲豹被稱為「高砂豹」,然當時的雲豹數量已相當稀少,因此台東廳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指定海岸山脈及蕃地的「高砂豹」為「天然紀念物」。 2001年,姜博仁等生態學者組成研究團隊,展開了長達13年的探勘調查:他們分別在大武山、玉山、太魯閣、海岸山脈等地,放置了幾千個紅外線熱感應相機,拍到臺灣黑熊、黃喉貂等生物,但其中就是沒有看到雲豹,最後在2013年,宣布臺灣雲豹或可能已經在臺灣絕跡,就算真的有野生雲豹存活,現存的數量也可能讓這個物種難以繼續繁衍下去。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 貢獻者
  • 創作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19/05/22
  • 資料使用語言
    台灣
  • 媒體類型
    圖稿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