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基隆港」為《十個基隆冷知識》創作過程中所蒐集關於基隆在地特色的素材之一,共包含有兩筆圖像資料,分別為基隆港拍攝照片與其重繪圖象,並於影片導覽中穿插呈現。
現代化的基隆港,主要奠基於日治時期,當時政府為了將基隆建設成為臺灣與日本本土的聯絡門戶,進而開始進行港口現代化的工程建設。從1899年至1944年間,總共進行五期基隆港築港工程,並陸續整建大型造船廠與軍港、漁港區等設施,在這樣的基礎上,基隆港直至1970年代以前,皆位居臺灣第一大港。
反觀基隆虎仔山一帶則開發甚晚,清國統治時期,漢人移民基隆多居住在虎仔山下的「牛稠港」區域,位在其後的虎仔山便成為漢人的墓地,也因此當地留有「鬼仔坑」的地名。1930年代前後,虎仔山的墓地陸續遷移,開始有少許居民入住虎仔山,因此有學校甚至是現代化公寓陸續築起;然而,隨著人口外移,知名建商於當地投資建設亦因故中斷,導致虎仔山一帶難免透露蕭條之感。2006年,基隆市政府模仿好萊塢在此興建「KEELUNG」地標字牌,此後便成了遊客登山造訪並俯視基隆港的觀光景點。
基本資訊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