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撿骨師休息亭」為《地下夜總會(下)》拍攝過程中所蒐集關於南山公墓的素材之一,並於影片中以導覽方式穿插呈現。
撿骨師(又稱風水師)是臺灣古早暨傳統的殯葬行業,吸引許多國內外媒體拍攝此傳統技藝,而在南山公墓旁,撿骨師休息亭供撿骨師作業、休憩之場所,撿骨後需要除濕整理的先人遺骨便會被帶至此亭進行焚烤,再由撿骨師揀選需要入甕的骨頭,然而一些較細碎的先人遺骨通常不會撿選,故休息亭周遭不難發現遭棄置的牙齒與部份骨頭。
南山公墓的歷史與古墓故事:
17 世紀以來,台南逐漸成為重要的商業及政治中心,不少財力雄厚的紅頂商人住在這裡。他們與官府保有密切聯繫,也各有投資管道、累積財富,並反映在精緻化的生活文化與城市整體發展。1642 年,一位來自漳州海澄的華人移民曾振暘過世了,兒子曾若龍、曾若鳳在市鎮南邊山丘上,為他建造「澄邑振暘曾公墓」,是臺灣史上目前所見最古老的華人墳墓。當時的台南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管理,並有華人頭家帶領大批農人前來墾耕,曾振暘因此成為這個時候在台南生活的代表人物之一。南山公墓裡還有不少以「皇明」、「大明」為號的墳墓,他們可能跟曾振暘一樣是原先的華人居民,也有很多是 1661 年以後跟著鄭成功軍隊前來的王府成員、軍官與平民。
基本資訊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