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掃把與竹枝

  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竹掃把與竹枝」為《關於那些居家刑具的故事》創作過程中作為關於居家體罰回憶的素材之一。其中共有兩筆資料圖像,包含竹掃把與其被抽出用於體罰的型態,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影像重繪呈現。
  竹掃把在台語又稱竹梳(tik-se)、帚或作箒,俗稱掃帚、掃把、笤帚等,是臺灣早期農業時代常見的清掃工具,亦是家庭、工作中最為常見的生活工具。竹掃把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的創舉,對人類的健康生活和家庭保潔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常見材質為將砍伐桂竹或孟宗竹所剩的細竹枝加以手工編織而成,整體細長具韌性,不易鬆散腐爛且環保。
  製作竹掃把不但可作為清潔工具,更可作為農閒時期的一項家庭副業,藉以增加收入。除此之外,在臺灣人的家庭體罰經驗中,竹掃把不乏成為體罰工具,形成竹枝(秀梳仔)因頻繁被拔出作為教訓小孩用途,而逐漸稀疏的景象。

基本資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臺北市
  • 撰寫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會
  • 貢獻者
  • 創作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19/03/03
  • 資料使用語言
    台灣
  • 媒體類型
    圖稿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