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一卷土地志/史前遺址/遺址的文化系統/山佳-後龍底系統,頁361-362。
分布於苗栗縣境沿海海岸台地低山丘陵地帶,並可能向北延伸至桃園縣南部,主要的遺址有苗栗縣竹南鎮山佳遺址、苗栗市田寮尾遺址、社寮岡遺址、後龍鎮後龍底遺址。遺址通常發現在河流兩岸較高的河階或緩坡面上。遺址內經常出土豐富的鹿科動物、山羊、山豬的骨骸,也常見有貝塚相伴出土。山佳及後龍底兩遺址代表這個系統早晚兩個階段。目前都沒有絕對年代數據,根據文化遺物與中部營埔文化、番仔園文化互有交流的狀況而言,山佳期年代大致在距今三千至二千年前,後龍底期在二千至一千五百年前甚至可晚到距今一千年前。 文化遺物在山佳期以陶器、石器為主,陶器以紅色夾沙陶為多。紅色泥質陶、黑色夾沙陶次之,另有少量的黃褐色泥質陶、夾沙陶及黑色泥質陶。器表以素面無紋為主,偶而有劃紋、貝紋、指甲印紋、彩繪紋。器形為侈口鼓腹的罐形器為主,缽形器次之。石器則包括磨製的石斧,石鋤、石刀等農具,石錛、石鑿、刮削器、砍砸器、凹石、石槌、磨石等日用工具,箭頭、網墜等漁獵用具,並有玉製飾品(註二八),類型相當齊全。 到後龍底期石器數量減少,尤其是有刃石器只剩下少量的打製石鋤、磨製石錛、刮削器和常見的凹石、石槌、磨石等,可能是受了北方十三行文化金屬器傳入的影響。陶器以灰色夾沙陶、紅褐色泥質(細沙)陶為主,口緣以下的腹片常出現條紋、方格紋等拍印紋飾,器形以口緣外侈頸部弧轉的圓底罐為最多,另有少量圈足罐和缽。這個系統的聚落較大,往往有三、四萬平方公尺以上,文化遺物堆積豐富且厚,顯示人口較多,居住時間長。生業型態以農業為主體,似已種植穀類作物,而狩獵和漁撈也佔重要地位。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第361-362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