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四卷經濟志下/商業/清代的商業/市街形成與商業發展/市街的形成,頁478-480。
本市舊名竹塹社,原為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棲身之地(註一)。漢人入墾應始於明鄭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派遣部將屯墾新港仔、竹塹(註二)。唯隨著清廷領有台灣,明鄭遺民紛紛遣回,本地墾殖事業亦遂告停頓(註三)。 迨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灣劃歸清廷版圖,置一府三縣,竹塹轄屬諸羅縣,縣治僅及半線(今之彰化)以北屬荒僻未闢之地。據郁永河《裨海紀遊》載:「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陰不得。」(註四),又載:「...故至今大肚、牛罵(今之清水)、大甲、竹塹諸社,林莽荒穢,不見一人,...」(註五)。康熙五十年(1711),泉州人王世傑率領族人入墾,開闢草萊,興修水利,初開拓今日城隍廟附近的暗街仔至東門街一帶(註六)。而後,往南開墾西門大街(今西安街)至外莿仔腳(今勝利路樂民戲院至白王爺廟一帶)(註七)。嗣後,移民日多,王氏乃向西南沿海之地開展。至康熙末年,竹塹一帶大抵開闢完成。其區域包括清代之竹塹街、南莊24個村落,北莊13個村落(註八),亦即客雅溪與頭前溪間沿海平原地區。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下〉,第478-480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