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拆船工會祕書賴潮順

說起拆船職業工會跟同業公會,工會秘書賴潮順說賴潮順:「不一樣,同業公會是去抓船的,他抓船,他船東嘛,然後再發包出去,」當時候還沒有工會(民國六十八年成立);他談到拆船工作十分辛苦,環境也不好,但因薪資優渥,吸引很多雲林、嘉義、台南的勞動人口,投入拆船工的行列,「雲林、嘉義、台南,移來的人很多,以前都來這邊討生活,鄉下那個地方來的,鄉下本來就是家裡環境不好。」但也因為在早先的社會中,為了生活,工人較為耐勞吃苦。

他提到在海外作業比較容易發生死傷的事情,「第一種,爆炸,第二種,墜落的意外,」

有一次就是因為偷工減料,沒有落實清倉,裡面濃厚的油氣,瓦斯一切割就爆炸了,「這是船東的錯,船東沒有洗倉,」此外,由於作業環境都是鐵板,一不小心就容易發生碰撞、割傷,嚴重也有可能壓死或摔死。

而早期尚未使用瓦斯,而是用電土(碳化鈣)泡發產生乙炔,來進行切割作業,而這個過程也經常發生電土桶爆炸的意外。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管理者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資料來源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勞動口述影像場記表60-62
  • 創作者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03/7/2
  • 媒體類型
    影片
  • 存放位置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高敏感度典藏庫
  • 時間分期
    1980年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