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門神武將-尉遲恭

門神武將-尉遲恭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門神武將-尉遲恭

台灣傳統寺廟中,門的存在是為了維持其建築空間的完整,因為是宗教信仰場域,常會透過神聖物件或彩繪圖像,來抵禦外來的煞氣或邪靈外道,而門神彩繪就是其中常見的一種方式。在門板彩繪圖像,自漢代以前就已經存在,《山海經》 中曾記載使用桃木作為門板上的厭勝物 ,漸演變門神開始使用擅長抓鬼的「神荼」和「鬱壘」的人物造型彩繪;到了唐代,因為唐太宗夢中斬龍王事件,由於「秦瓊」和「尉遲恭」兩位將軍夜間的護衛,近代,隨著門神彩繪文化的演替,匠師也會應用歷史事件或時代潮流的圖像創意出不同的門神彩繪,也不再只是單純的具有「厭勝」功能而已。在尉遲恭的門神彩繪圖像上,如黑臉圓眼有別於秦瓊白臉鳳眼的造型,而頭戴鳳翅盔,右手側持如意,左手捧鬚,腰配翎羽箭袋,內穿武冑外披飛魚文袍,腳踏雲靴,身飄雲帶及背負四隻帥旗的威武之姿,在弓袋上繪有代表福錄的鹿,下處冑甲則繪有人物造型圖像,腰間的文袍上也繪有鯉魚,與秦瓊的裝扮成左右互為一對稱圖像。本幅彩繪的保存現況,雖然油煙的汙並不嚴重,但疑似遭長期的水漬或表面清潔,進造成的門神表面彩繪劣損,建議後續應持續監測劣損狀況。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取得方式
取得授權
管理者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別名
台南東門大人廟;TNDC01-12-BIII-丙-0-B-3
撰寫者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貢獻者
創作者
潘春源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03/09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尺寸
253*74cm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