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陳松明(Taya Masin)先生訪談錄

跟陳松明(Taya Masin)先生訪談錄有關的相片,共7張
跟陳松明(Taya Masin)先生訪談錄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陳松明(Taya Masin)先生訪談錄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陳松明(Taya Masin)先生訪談錄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陳松明(Taya Masin)先生訪談錄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陳松明(Taya Masin)先生訪談錄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陳松明(Taya Masin)先生訪談錄有關的相片,第6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陳松明(Taya Masin)先生訪談錄

文章取自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之桃園文獻第2期「社會與生活」:陳松明出生於民國37年。台灣光復後,當時山地物資欠缺,生活用品多由羅浮教會救濟。求學要長途跋涉到三光國民小學巴陵分校上學,畢業後考到桃園農業職業學校初中部並直升高中部。58年年畢業後到三光國小巴崚分校工作。三個月後去當兵,60年退伍後仍到巴崚國小當代課老師。


民國6365年間,因前山有養豬示範區,陳松明乃轉到復興鄉農會擔任獸醫,之後又到鄉公所任後備軍人輔導組副組長。民國7579年擔任華陵村村長兼華陵合作農場場長。在任合作農場場長時,須配合政府推動精緻農業,開始提倡收益高又方便管理的水蜜桃,以改善部落生計。


國民政府接收後,禁止原住民種植傳統作物,要求改植林木,以鞏固水土保持。這一政策本質雖好,卻未顧慮到原住民的經濟情況,林木的經濟效益較低,收成年限又長,加上許多規範讓原民不小心就會變成超限利用,因此希望政府用輔導獎勵來取代開罰,一方面維持原住民的生計,一方面做到水土保持。另一方面,平地人假原民的名義使用保留地,利用經濟優勢強勢開發,也使原住民的經濟更為弱勢。


80年代開始,許多原住民教會意識到母語的危機,開始藉讀經、唱詩歌推動母語教育。他也組織Kgogan巴爺斯宗親會,推動定期活動讓族人互相認識,推動傳統文化存續,未來還想完成華陵里56個家族的族譜。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撰寫者
李力庸
貢獻者
創作者
李力庸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6/09/30
ISBN
2414-7729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