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重溪三元宮,興建於道光18年(1838),地址在桃園市楊梅區三民北路22號。
地方人士在道光5年(1825)到溪南中崙三元宮(在新竹縣新豐鄉),迎回三官大帝香火,並暫祀於福德祠內。後由地方人士彭阿傳、張大龍、黃金壽等為發起人,頭重溪庄、草湳陂庄、矮坪庄、大金山下庄、二重溪庄等五庄各出資300元,於道光21年(1841)農曆5月鳩工,至同年11月竣工。因交通發達,民眾聚集形成聚落,使得頭重溪三元宮發展成為區域內的信仰中心,昭和元年(1926)發起重建。民國57年(1968)因受風災侵害,且白蟻蛀蝕嚴重,因此再度發起重建,至61年(1972)完工。 香火來源是因先民拓墾本地時,由廣東區域帶來三官爐奉祀。本宮寺廟組織原為管理人制,於民國72年(1983)時實施重新登記信徒,並召開信徒大會,制定「頭重溪三元宮管理委員會」組織章程,改為管理委員會制迄今。頭重溪三元宮的祭祀範圍包括:頭重溪庄、草湳陂庄、矮坪庄、大金山下庄、二重溪庄等五庄,就是現在的梅溪里、瑞塘里、埔心里。三元宮其祭祀活動以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為主,並在農曆8月15日中秋時舉行盛大的祭典。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