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大漁旗文化源自日治時期的高雄,新造漁船下水時,船東親友都會向染印行買「大漁旗」掛滿新船船身,以祈求滿載、豐收。大漁旗有橫式、直式,懸掛在船艏、船尾,前後船桅則各自綁著「綵登高」的長竹節,繫著國旗、廟旗和船名旗,旗面上繪有鯛魚、鮪魚和魷魚等討喜的水族海產,另有「大漁」、「滿儎」等字以為慶祝,由船東親友、貿易夥伴和船廠向染印行買來致贈。
進水儀式如「擲吉」:船長和船員站甲板,捧著一簇簇麻糬、糖果、糕點和紅包等撥下,岸邊綁了紅色領結的來賓成群湊上,推、搶、擠、跳,敏捷地將大傘張開倒放,或高舉雙手,或拿出紙箱、水桶盆等盛接,如魚群嗅到誘餌,紛紛入網,象徵大漁豐收的好吉兆。
敲香檳:多位來賓將香檳瓶朝向新造完工的船體,用力丟擊,炸裂後,噴湧出泉水般的金黃色泡沫。接著點燃掛在船前的炮竹,繽紛斑斕的彩帶,萬箭齊射,拋物線狀噴發落下,最後工作人員將新船送出船塢軌道,駛離岸邊,船上升起沖天炮,新船揚著彩旗繞港,慶祝進水。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