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厝鹹菜桶,西勢潭師公籠,游厝庄仔粉粿籠,牛埔仔簦狗籠,尼姑庵是蒜甕,舊庄變無蚊。這是一句自日本治理台灣期間,即存在的地方俚語。舊名三塊厝的大埤鄉興安村,從事作酸菜的悠久歷史,酸菜產量佔整個台灣內外銷市場的80%左右,有酸菜王國之稱。
從醃酸菜桶的變化可以看出酸菜作為地方產業的蓬勃發展與變遷。最早期的酸菜桶是像裝醬油的小桶裝,隨著採收數量及醃製量的增加,後來開始有人用比一個半人還高的大型檜木桶,或是亞杉柴桶,而現在則是在酸菜醃漬專區以醃漬槽來處理。既然用醃漬槽來處理,那麼那些大型的木桶呢?根據受訪的耆老說法,在民國75年(1986),因為韋恩颱風的影響,造成大埤為數眾多的柴桶被大水沖到虎尾溪而遺失、損失,後來許多人想出一個辦法,便是在田間挖幾個大窟隆,舖上塑膠布就開始醃酸菜,盡量縮短產品市場的空窗期。但由於這種方法的失敗率高,口味不佳,於是就進而演變成,用大型的水泥桶間在地下醃酸菜,最大型的一次約可醃製20萬斤的芥菜,約兩甲多地的芥菜收成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