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攪棒

攪棒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標本似以樹幹砍削修整而成,通體光滑已呈黑色,但仍可見製作時留下的痕跡及木頭原來的疤痕。器形整體呈現長型棒狀,於一端切削成鐮刀型彎頭。推測應為使用大鍋煮食時,翻攪食物之用。 目前可見的魯凱族家屋,雖在入門處有廚房,廚房內有灶或是瓦斯爐,有時也會在存放木材的棚子(一般在家屋對面)前烹煮大量或需要久煮的食物。用石塊或磚塊圍出一小塊地方,架上木材,便成了簡便的爐灶。一旁的空地成了備料的好場所,不論是男性處理獵物或整條豬,或是舂小米、糯米、花生、芋頭,切肉包阿拜,空地空間大,明亮,煮食時也不致弄得沒有密閉隔間的家屋到處都是煙塵。這件標本使用於這樣的情境,所以較一般鍋鏟勺子為長為大。不過隨鍋具改變,已極少見。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攪棒 / 授權人:文化部典藏網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MOCCOLLECTIONS&id=1600000277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日期
年代: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