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粧佛

粧佛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粧佛」或作「妝佛」,「粧」指妝點、裝飾工藝,「佛」則泛指儒、釋、道三教的神尊。因此粧佛顧名思義就是裝飾佛神像的工藝。粧佛起源於魏晉南北朝,後來經福建傳入台灣,主分為泉州派、福州派及漳州派。今日在鹿港、雲林、臺南等地仍有少數師傅傳承這項技藝。一般說來,泉州派通常會將神像與座椅分開雕刻,擅長以漆線盤繞突顯服飾紋路立體感。而福州派則是雕刻整塊木材,慣以粉線表達衣服紋路。不過由於這些流派互取經驗與交流,漆線或粉線作為流派分際已經失去辨別度了。

粧佛與信仰有關,因此這種技藝在傳統上大多是父傳子,或男性間的師徒相傳。粧佛製作過程相當隱密而嚴格,從選木、開斧到完成後的開光點眼,每個階段都須遵守既定的規範,並適時舉行宗教儀式。傳統上來說,在整個粧佛過程粧佛師必須吃齋淨戒。目前粧佛工序的說法各家有些許差異,如粧佛工藝師林千翔先生即認為,從最初之選木材、開斧、下電鋸、粗胚、修細胚、開臉、入神、研磨、底漆、粉線、粉面、漆安金漆、貼金箔、開眼、化色、植鬍鬚、開光等共有17道程序,一位工藝師親自完成這17道工序則可稱為粧佛工藝師。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撰寫者
許逢麟
資料來源
訪談妝佛工藝師林千翔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