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口湖瀉湖

口湖瀉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雲林西部沿海從台西到口湖一帶,曾經形成一個南北長達30餘里的長方形大潟湖,由於狀似象鼻,所以初期來此開墾的先民將之稱為象鼻湖。此湖泊介於南自笨港溪(北港溪)口至北邊的虎尾溪(今之舊虎尾溪)之間,並被由南而北兩座相接的海上沙洲環抱,形成為天然屏障,又被稱作樹苓湖,做為當時笨港停靠船隻的港埠。

關於口湖地名的由來有三說,一說是此地貧瘠,無法種稻,因此農田都種黑芝麻植物,又因「黑」之台語與「烏」同音,因而取名為烏麻園。烏麻園中央有一個湖,居於湖之出口處者,稱湖口,因此設鄉後稱口湖。另一說則是,此地為四湖、後湖、內湖、施厝湖等皆以「湖」為地名之聚落群的入口位置,因而有「口湖」之稱。第三說法則是源於日本政府的行政區域名稱「口湖庄」,國民政府來台後命名為口湖。不過不管是哪一種說法,口湖地區原是瀉湖,後因道光25年(1845)那場狂風暴雨及海嘯才使得此一大面積的潟湖逐漸消失,到光緒年間已無潟湖存在,只有聚落裡面的埤圳和池塘。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口湖瀉湖 / 撰寫者:鍾芷羚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159937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撰寫者
鍾芷羚
資料來源
1. 雲林縣政府,「雲林文獻 第四十三輯」,1999年06月 關鍵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