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尖山早期地形隱密,交通不佳,鮮少人造訪;經日治時期總督府的推動下由義山改建為森林公園,至今成為亦靠山亦靠海的遊憩地區,是個極具特色的的新竹地標。 位於新竹地勢較高的東南方的十八尖山,山尖多達十八個因此稱作十八尖山,而前坡為平原,後坡為丘陵的地形差異導致兩區域有不同的發展與景觀。十八尖山早期自然形成劃分漢人與蕃人的界線,至清代設立土牛紅線成為以山溪為界的漢番疆界。 十八尖山前坡水源豐富,宜於灌溉,清代嘉慶年間修築的泉興圳最著名的;而在日治時期的都市規劃下,推動了許多娛樂空間,如森林公園、新竹中學校與東山公園、競馬場等。戰爭期間十八尖山曾為重要的軍事據點,戰後為跳脫軍事管理造成的傷痛,極力發展當代建設,因而有了更多的文教機構在此聚集。這些改建也使十八尖山不僅是分界山,而是更具人文氣息、觀光賞遊的地點。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9&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